【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名家看宁夏】
作者:杜建录(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83年,我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回到宁夏,先在固原师范专科学校(今宁夏师范学院)工作,1992年调入宁夏大学,几十年没有离开过教学科研一线,其间目睹了宁夏高等教育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固原师专开始第一届招生。这是利用1975年筹建的“五七”大学校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地处固原市黑城乡,条件十分简陋,教学设施还不如县城的中学,老师全凭一本教案和一盒粉笔上课。30多年过去,这所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大学,早已旧貌换新颜,迁入市区后几经扩建,绿树成荫,一座座教学科研楼和学生公寓拔地而起,办学层次由专科升为本科,2018年又跻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宁夏最高学府宁夏大学,当时的条件也好不了多少,缺乏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施,直到进入新世纪前,还是“一穷三白”:“一穷”是办学经费紧张,国家没有专项支持,自治区拨款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和基本教学支出,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不足,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三白”是博士学位点是空白,国家重点学科是空白,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空白。
1999年,教育部启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在通讯评审的基础上,2000年8月,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宁夏大学申报的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在通知中要求基地负责人用电脑汇报,为此,学校紧急给西夏学研究中心调配了几台电脑。一天中午,我用新配置的电脑修改汇报材料,蓦然回首,发现时任校长张奎站在我的身后,我赶忙站起来,年过六旬的老校长微笑着说:“我已经看了好一会了,新机子用起来怎么样,汇报时不会有问题吧?”我说:“校长,没问题。”但心里忐忑不安,因为自己不太熟练的操作技术被校长看得一清二楚。老校长接着说:“多练几次,就熟练了。我们的条件还不行,我在澳大利亚学习考察时,见他们的大学老师都用计算机上课,我们的老师几时才能用计算机上课啊!”
汇报会结束后,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的同志激动地对我讲:“在教育厅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教育部领导带专家组来评估,更没有在宁夏高校设立教育部平台,这是宁夏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
教育部在宁夏设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仅仅是个开头。随后,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宁夏大学先后取得了博士学位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 “零”的突破。宁夏大学相继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2018年又进入部区合建行列。部区合建,以部为主,由教育部主导,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民族学两个优势学科群,教育部每年投入1亿元的建设经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中西部教育的支持,宁夏大学先后获得国家专项经费8亿多元;2017年起,自治区又每年给予1.5亿元的“双一流”建设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不仅老校长期待的教师用电脑上课早已实现,更为先进的智慧教室也在积极推进,宁夏的大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