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告别窑洞:苦尽甘来村容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告别窑洞:苦尽甘来村容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09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郭爱君(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我经常行走在陇原大地上,观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的旧貌新颜,体会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的苦尽甘来。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甘肃农村与全国农村一样,进入体制改革助推脱贫致富的阶段。随着农村改革的探索起步和不断深化,农村扶贫开发的持续推进,特别是近几年精准扶贫工作的扎实展开,甘肃农民已经实现不愁吃不愁穿。

  在食衣需求稳定满足后,安全、宽敞、明亮、美观的住房成为甘肃农民的新需求。近些年的乡村调研中,农民住房的改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甘肃的黄土高原地区,窑洞是农民的传统性民居。我在庆阳、平凉等地调研时,发现这样的窑洞或独处一隅,或三五聚落。走进去,除了门前的光,里面几乎是幽暗的。虽然窑洞冬暖夏凉,但周边的环境脏、乱、差。条件好一点的农户,或许有窑洞三五孔,人畜共同生活,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牛羊粪便气味。最怕连续下雨天,一些窑洞轻则漏雨,重则塌陷,人身和财产安全堪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村民先后盖起了砖瓦房,窑洞开启了退出民居的征程。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指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此背景下,甘肃各级政府把农民住房改善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着力村庄规划、村容设计、村貌美化工作。

  此后,在乡村调研中,我看到了更多连成一片的砖瓦房,有些地方还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房。这样的房子高大、宽敞、明亮、整洁,有正屋、厢房、厅堂、卧室,相互区格。厨房独立建在正房之外,告别了人居处的烟熏火燎,牲畜则被圈养的另一个区间,远离正屋,通风良好,人畜共存于一处的局面终于有了改变,甚至还建有专门的储藏空间,存放着粮食与农具。有了这样的住房,村民感受到日子的红火,精气神越来越足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我调研了许多美丽乡村建设点,每户通常拥有两层楼房,楼房的设计既尊重了传统民居的特点又充满了现代元素。电暖俱全,自来水也通到家中,地砖、墙砖铺设得整整齐齐,彩电、冰箱、家具等一应俱全。互联网使农民在家中也联结着世界,他们不仅从网上获得政治、法律、科技、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而且有些农户经营电商和物流,出售农家的特产。自来水管进入卫生间,光伏发电带动热水器走进农家,洗澡不再是奢望。

  村前有文化广场,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在这里宣讲,村务在这里讨论公示。晚上,这里灯火通明,村民跳起锅庄舞。进出村子的道路是硬化路面,时不时有家用轿车进出,偶尔鸣笛响起,传递着村民的快乐和惬意。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9日 07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