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从北京的中轴线一直向北延伸,竟然与800年前草原都城元上都的中轴线重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学者罗新2016年徒步走完这条450公里的中轴线,他站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的遗址上向南眺望,写出了《从大都到上都》一书。书中感慨:这条游牧与农耕、草原与中原的贸易文化交流之路,见证了多元一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文脉和命运共融。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影剧院举行的首届草原合唱节上,苏尼特右旗少儿合唱团成员演唱歌曲《共同心愿》。新华社发
如今的元上都遗址已经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利用。罗新考证,从大都到元上都,当年的马队需要走1个月左右。巧合的是,在他徒步的2016年,从北京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高铁刚刚开始修建。2019年6月21日,内蒙古在国新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今年年底,北京到阴山下的高铁即将开通,北京到呼和浩特将从9小时缩短到3个半小时。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内蒙古状如一匹骏马,奔腾在祖国正北方。时光匆匆70年,这匹骏马追随时代的发展飞驰,跑出一道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在巴彦胡舒苏木白马繁育基地的草原上进行套马活动,向广大游客展示蒙古族高超的套马技艺和独具风情的草原民俗文化。新华社发
“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这样写道。
如今,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是团结祥和、进步繁荣的景象。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2500万各族人民,正谱写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北疆乐章。
这里民俗风情壮美。内蒙古民族众多、民俗独特,草原上的人淳朴敦厚、真诚豪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浑厚、声调悠扬;草原上的舞刚柔并济、热情奔放;草原上的酒浓烈醇厚、回味悠长;草原上的肉滋味鲜美、绿色天然;以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民俗风情具有开放、大气、雄迈的气质和魅力。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乃林高勒草原。新华社发
这里社会风尚和美。内蒙古人民拥有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诚信互助等优良品格,各族人民心连心、手拉手,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千里草原到处呈现一派团结和谐的喜人景象,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祖国北疆这片热土充满魅力、令人神往。
2018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6.8万元,较70年前增长595倍和137倍。内蒙古由“吃粮靠返销”变为粮食净调出省区,由“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到逐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过去“手无寸铁”,现在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其中,煤炭产量、电力装机、风电装机、外送电量居全国首位;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稀土新材料、云计算、单晶硅产业规模全国第一;牛奶、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
科教文卫事业跨越式发展。1949年内蒙古文盲率超过90%,中等专业和高等教育几乎一片空白。现在的内蒙古建立起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有53所。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人均寿命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不足35岁提高到75.4岁。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如火如荼,民族文化和艺术、风俗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启动实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源头的全新史学观。草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在千里草原拔地而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7%。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牧民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卫星电视、用上了卫生厕所,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超过1.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万公里,民航机场达到29个,99.6%的建制嘎查村通了公路,内蒙古人实现了由“勒勒车,慢悠悠,三天三夜到包头”向日行万里、朝发夕至的历史跨越。
过去的草原丝绸之路,如今已经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之窗,内蒙古已建成18个开放口岸,由满洲里、二连浩特进出的中欧班列占全国近一半。今天的内蒙古,营商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内蒙古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谋福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3年以来累计减贫141.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1.06%。这些年,全区七成左右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长足发展,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今天的内蒙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各族群众的日子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更加红火起来。
人们最为关心的生态问题,在70年里取得重大成就。1949年,内蒙古森林面积只剩下9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7.7%。通过持久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与天然林恢复工程,2018年全区森林面积达到261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2.1%,林地和森林面积均居全国之首。内蒙古草原的沙化、荒漠化通过禁牧、休牧、轮牧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和风沙源治理工程,从2000年开始发生逆转,沙化、荒漠化土地连续18年实现“双减少”,草原植被盖度从2000年的30%提高到44%。内蒙古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草原、森林保护为首要任务,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今天的内蒙古,正在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全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新时代标示新方位,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内蒙古这匹奔腾的骏马,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纵横驰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纵横驰骋,在“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纵横驰骋。明天的内蒙古,将是一个经济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清明、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兴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地方,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