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向群(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列宁精辟地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为契机,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要求,突出科学理论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创造性,彰显科学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感召力、生命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科学理论转化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社会实践和强大物质力量。具体来说,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读者在北京图书大厦选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1.坚持科学理论引领与人民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
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话语风格,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学习、传播、践行科学理论的能动主体。
第一,充分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科学理论作为改造世界思想武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价值目标。把理论追求与价值追求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强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出版了1000多个版本,被译成200多种文字,成为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并深刻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不朽著作。马克思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逐步探索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和《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广阔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新的境界,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科学理论由掌握少数人到掌握多数人、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多数人掌握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自主选择、自觉接受并能动参与科学理论创新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价值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的统一,其实质,是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外化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真正成为这一理论的主动学习者、积极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
第三,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能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呼唤理论工作队伍的专业精神、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要坚持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上下功夫,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进一步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坚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做到真信真学、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坚持在探寻新时代理论传播规律上下功夫,针对当前理论传播的新态势、新特点,积极寻求理论传播的新思路、新方法。
2.坚持把握大众化规律与创新大众化实践的辩证统一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强化系统思维,根据分众化、差别化传播趋势,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态势,优化传播内容、转换传播话语、创新传播手段,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第一,用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引领大众化。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最集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是由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多大程度上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根据受众实际情况,有区别、有侧重地设计传播内容,在注重体系化、系统化、系列化的同时,使之进一步优化、精化、特色化,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大到小”与“从小到大”相结合、“由远及近”与“由近及远”相结合,用人民群众的身边事、平凡人、小道理,讲好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大逻辑、大情怀、大道理。
第二,用表现方式的生动性激活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深刻性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不仅直接反映和表达思想,也是思想通向大众的直接中介。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他为我们树立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典范,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巨人与语言巨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话语的大众化、形象化,在他的讲话中,“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金句随处可见,形成了源自生活、贴近百姓、紧随时代、化古出新、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话语风格,展示出“平语近人”的鲜明特色,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高度统一。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工作者要进一步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成百姓话语、生活话语,做到具体实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扬正气。
第三,用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促进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运用传统有效手段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不断增强理论传播的实际成效。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努力打造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理论传播主流媒体。融合理论专家与技术专家,坚持个性化制作、可视性呈现、互动式传播,不断推出有吸引力、说服力的理论传播精品力作。融合理论骨干和“群众名嘴”,进一步下沉理论传播重心。
3.坚持增强理论自觉与深化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促进“理论掌握群众”向“群众掌握理论”的转化,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
第一,在增强理论自觉的过程中推进大众化。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际境况中,人民群众有着丰富而真实的“现实感”;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理论感”的培养,实现真正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要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理论兴趣、理论热情,培养他们的理论意识、理论思维,从而进一步增进对科学理论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
第二,在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中推进大众化。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也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坚持问题导向,要贯彻科学方法论,既要聚焦发展问题又要聚焦民生问题,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又要把握问题本质,既要直面现实困难,又要树立必胜信念,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在解决思想问题的过程中凝聚共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汇聚众志。
第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推进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在实践中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形成和发展,在根本意义上,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经验智慧的结果。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科学理论的实践转化,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中国人民将昂首迈入现代化的行列,其影响和意义将是世界性、历史性的,将极大地改写人类文明的实践图谱和精神图谱。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源自伟大的实践、伟大的人民。恩格斯当年曾经这样评价《资本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定会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彰显出日益磅礴的真理力量;也一定会伴随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书写出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更加灿烂的理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