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不朽的丰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不朽的丰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01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这是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的评价。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奇迹。

  奇迹为何发生?不容置疑,是因为红军有坚定的信仰和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在四川雪山草地、藏区彝区间穿行,采访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促使红军能在那样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克服困难、战胜敌人,从而扭转局面?

  在大凉山越西县,红五团占领县城后主动向老百姓打招呼:“老乡,不要怕,我们红军专为各族人民办好事。我们红军打富济贫,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红军把“换班作质,轮流坐监”的数百名彝汉群众解放,群众高呼“红军卡沙沙(感谢红军)”。

  在松潘县毛儿盖镇,我们见到了当年红军留给村民的“割麦证”。当时,老百姓因受国民党及地方武装的反动宣传影响躲进了山里。红军收获了村民的青稞,在地里留下木牌,告诉村民可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兑换银钱,请村民保管好木牌。

  …………

  听到这些故事,我豁然开朗:红军一路走来,始终在宣传并不断地践行——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始终为了劳苦大众;红军纪律严明,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支可依靠的队伍。红军将各民族政治、经济一律平等的理念广播四方,为后来的民族政策制定积累了宝贵经验。

  正是因为红军的行动与自觉,百姓认识了红军、支持红军,红军才得以顺利通过彝区,在阿坝、甘孜等地先后建立了革命政权。无论过雪山草地,还是拔敌人堡垒,红军始终有向导带路,有群众配合。红军走后,他们大多遭遇反动军阀的反攻倒算,但他们都没有后悔自己帮助过红军,因为革命的火种已经在他们体内熊熊燃烧。

  红军在四川期间,如果算上川陕革命根据地,近十万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各族人民向红军贡献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参与架桥修路,护送伤病员,红军得以走向胜利。没有群众的支持,红军或许会经历更大的磨难。

  红军在四川经历了艰难的抉择和生存极限的考验,但因为有了劳苦大众的支持,红军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看似弱小,却能够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历练升华,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艰难困苦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长征丰碑,基座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十万红军在四川转战,不仅是向人民宣传革命,也是向人民展现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还坚定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形成革命的滚滚洪流。我们唤醒了人民,就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今天,我们初心未改,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信念。这样的初心与红军的宗旨、红军的作风一脉相承。“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红军走过的巴山蜀水,转战的山川河流已经天翻地覆,昔日的劳苦大众幸福安康,正阔步实现全面小康。

  站在夹金山上,行进在草地中间,我们壮怀激烈。长征不朽,精神永存。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1日 08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