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风这雨 这天这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风这雨 这天这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01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看贵州】

  作者:欧阳黔森(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这风这雨,千万年的酸蚀和浸染,剥落出你的瘦骨嶙峋;这天这地,亿万年的隆起与沉陷,构筑了你的万峰成林。这是我对贵州山区的最初印象。有了这样的印象,我在长篇小说《绝地逢生》的扉页,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美丽,但极度贫困,这是喀斯特严重石漠化地貌的典型特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当年写下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需要勇气的,这勇气来自我多年来深入山区腹地的走村过寨。我只要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什么叫“严重石漠化地区”,什么叫“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当年包产到户,有一户人家分了十八块地,最大的一块还不到三分,其余的散落在沟沟湾湾之间,鸡零狗碎。在这一带,土地和人命是相连的,这家人当然要把自己的地扒拉清楚,但是数了半天,也就只有十七块地,正疑惑时,儿子捡起爸爸的草帽,草帽下石旮旯中碗大的一块地凸现出来,父亲高兴地说:“找到了,找到了,就这块地,别看它小,也可以种一棵苞谷哩。”这个故事在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谁都知道,我曾以这些故事为素材,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八颗苞谷》,以及那部长篇小说《绝地逢生》。这些故事讲的是越生越垦、越垦越荒,造成人口得不到有效控制、生态严重失衡的恶果。但是,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要告诉大家,这些早已成为过去,贵州人早已不再自卑,贵州人正自信而自豪地决战贫困,同步小康。

  这些年,我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采写了三篇报告文学作品《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看万山红篇》。从这三篇作品的内容来看,与以往我采写的《八颗苞谷》等作品来讲,可以说,简直就是换了模样。这样的模样是令人自信和自豪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可以说旧貌换新颜,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贵州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贵州的变化实在太大,要说的实在太多,简而言之,举几个简单的事例便知其变化之大。原来贵州的交通,可谓远远落后于全国,现在,贵州是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公路,2020年前将“组组”通硬化路(村民组);贵州这几年要从特贫山区搬迁180万贫困人口,这在欧洲,就是几个国家的人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就是把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的宗旨具体化、目标化。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出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号召,十几万干部下乡实施精准扶贫,并锁定目标,决不拖全国人民的后腿,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

  以我在老少边穷地区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亲身经历,可以说,精准扶贫,没有惠及不到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放眼人类历史上任何变革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宏大战役,都不能与这一场对淤积了几千年的贫困症结所开展的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相提并论。

  如今的贵州处处青山绿水,花繁叶茂。沸腾的群山洋溢着贵州人的自信和自豪。眼见为实,来一睹风采吧!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1日 07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