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凌云(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79年10月1日,我从湘北农村老家出发,到武汉求学,迄今整整40年了。这40年,我研究武汉、观察武汉,了解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武汉的复兴。
我曾经沿用英国历史学家哈·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概念性框架研究武汉历史,提出武汉是“中国历史重要地理枢纽”的判断。武汉早在3500年前就是商朝南方军事重镇,唐代成为“九省通衢”,元代到清代成为湖广区域行政中心。到辛亥革命前,武汉成为与上海、天津、广州并列的全国四大金融中心,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商业化的领先城市。这种历史层级累加形成的军事、政治、行政、产业、市场等方面的枢纽地位,就是“大武汉”的历史地理内涵。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武汉解放,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对武汉的经济和通海航道封锁,以及大水灾、日本侵略者对武汉的掠夺与破坏,武汉陷入衰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步入复兴轨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将武汉定位于新中国的南方工业基地,肩负着“钢铁过江”和实现全国产业协调布局的全局使命。“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七项布局在武汉,奠定了武汉作为新中国南方工业重镇的地位。“三线”建设时期,伴随武汉周边一批重大军事与战略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武汉的城市功能与全局地位进一步提升。记得刚到武汉的时候,和同学结伴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武汉长江大桥,它的雄伟与壮丽对于一个乡下孩子来说,远不止于强烈的心灵震撼!毕业前在武钢实习,林立的烟囱、飞溅的钢花,彻底刷新了我和同学们的观感。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步入复兴快车道。从沿江开放城市到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层面对武汉的战略定位越来越高。从金融改革试点到“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武汉肩负的全局使命越来越重。从省会城市到省域主中心,武汉在全省范围内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从“两通起飞”到“武汉2049”,大武汉复兴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从“九省通衢”到“铁水公空管邮”并立的“祖国立交桥”,武汉成为国内交通、物流、市场、科教和内陆开放中心的地理枢纽优势越来越明显。今天的武汉,正在繁荣发展之路上不断迈进!
当年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市内唯一的长江大桥,如今贯通长江的大桥、隧道和地铁密如蛛网。武汉的变化可以用“每天不一样”来形容。
回顾过往,武汉的复兴是国家战略布局和改革开放托举的。面向未来,武汉必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获取更加强大的势能和动能,复兴后的大武汉也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的重要地理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