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安徽处在交接南北、沟通东西的要冲。如果说长江是上天赐予安徽的“金腰带”,那么作为南北分界线的淮河,则让安徽人无比眷恋。
“江淮熟,天下足”,农耕时代,淮河流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但更多的时候,“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历史的到来和远去,就像河水一样无声又富有生命的张力。淮河包容的故事,更为激烈且惊心动魄。
曾经,“不南不北,不东不西”让安徽人屡屡尴尬。
在中华文明由北向南推进的历史进程中,淮河流域既是天然的“走廊”,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摇篮,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宏大气象,滚滚不息的淮河,也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向前推进的重要引擎。
不甘的悲壮铸就了安徽最具优势、最可宝贵的创新基因。纵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安徽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求变、锐意进取的历史,就是一条风雨兼程、一往无前的创新之路。
嬗变
1978年的寒冬,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庄稼汉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那一年,安徽仍是传统农业大省,生产总值仅为113.96亿元。如今,一个新兴的工业大省已然崛起,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关口。在活力喷薄的中国经济版图中,安徽奏响跨越奋进的时代强音。
安徽黄山黟县宏村 朱迪锋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从小岗村大包干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从年广九瓜子作坊的风波曲折到100多万家民营企业竞相发展,从上海经济区横向经济联合到推动长三角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万吨级巨轮“皖如”号首次驶出国门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敢闯敢试,勇往直前,改革引擎牵引着安徽经济乘风破浪。
40年时光斗转。从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填补国内空白到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从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设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轻工大省享誉全国到人工智能和芯片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创新,正汇聚起一个内陆省份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蔚然动力。
1985年,安徽全年仅申请专利118件。2018年,全省申请发明专利10.88万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48万件,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7位。2012年以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春水
在距离地球50万米的太空中,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展翅翱翔,与世界首个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牵手,成功打通北京与奥地利的洲际量子保密电话,演绎着中国量子通信技术“领跑”全球的故事,激活安徽量子信息产业的“一江春水”。
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工作。“京沪干线”是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墨子号”被写进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二○一七年新年贺词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安徽创新发展的杰出代表、安徽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三年来,安徽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已经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亮丽名片、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为将“科技之花”变成“产业之果”,培育更多的转型升级动力源。安徽省先后出台实施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多项政策,并在全省设立了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通过实施“三重一创”建设来助力创新成果服务于产业需求和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
“无徽不成镇。”如果说300年徽商史是一首进取、执着、不屈的歌,那么,这种“徽骆驼”精神在江淮大地上从来没有褪色。
保密安全、瞬时千里的量子通信,将超导技术向民用推进的铁基超导,给人类带来清洁能源的“人造太阳”,前景广阔的智能语音技术,超越传统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世界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这些让人惊叹的科技成果,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
民生
6324万人,安徽是著名的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之初的“安徽保姆”“安徽民工”一度是安徽的标签。
40年来,安徽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安徽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两大跨越,“有学上”的任务已经完成,正在致力推进“上好学”的愿景。
2017年全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140亿元,是1978年的两亿元的570倍,教育支出连续多年成为全省财政第一大支出,安徽特色教育品牌集中彰显。
在全国首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铜陵经验”,让安徽成为全国第9个、中部第1个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的省份。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书香浸润的安徽,40年来为全国输送逾500多万人才。
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安徽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加成,全面实施药品和耗材采购“两票制”,创新县域医共体、药品带量采购、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等改革举措。
深化医改从2009年开始。这10年来,安徽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由38.6%下降至27.9%,人均期望寿命由74.8岁提升至76.7岁。
今年,安徽省又在37个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县域医共体转型升级,打造出县域医共体3.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