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底亚星
“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最喜欢的歌曲——《共和国之恋》中的歌词。在杨耕看来,哲学工作者应当把对民族和国家深沉的情感熔铸在哲学研究中,“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深切地关注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注这一现实,深刻地把握这一现实运动的规律,由此引发对民族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式的哲学思考,反过来,以一种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这一现实运动,这应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良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党和人民培养的哲学工作者,我的全部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哲学的力量”。
杨耕的学术生涯、哲学人生是和改革开放同步的。1977年,杨耕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成为“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并被推荐免试提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又先后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天,哲学不仅成为杨耕的职业、专业,而且成为他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成为杨耕哲学研究的聚焦点,而且成为他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这是杨耕经常爱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的肺腑之言。
在哲学研究中,杨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延伸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研究,拓展到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然后,又返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他又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的“补课”。在这样一个独特的研究过程中,杨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其中,《为马克思辩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东方的崛起》等著作先后以英文、俄文、德文、阿拉伯文在国外出版,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如此,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国家级奖7项。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研究过程中,杨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而且是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因而又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成为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它不仅给人以真理,而且给人以信仰。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同时具有哲学的研究者和传授者双重身份的杨耕,喜欢把自己称作“书生”。对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位“书生”有着自己的解答。在杨耕看来,教学与科研是分不开的,高等学校之所以“高等”,就是因为它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创造知识;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写书”,即进行科学研究、创造知识。好的教学活动离不开科研成果的支撑,高校教师应当也必须立足基础理论、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传授新知识,从而使教学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除了教师和学者的身份,杨耕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以及北师大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从1994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到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耕在出版业辛勤耕耘了整整25年,用《中国图书商报》的一篇文章来说,那就是,杨耕“行走在哲学与出版、学术传播与市场运作的路途上”,“书缘人生皆风景”。在杨耕的带领下,北师大出版集团先后完成了图书结构、人才结构转型,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行政体制、编辑体制、营销体制、印制体制、运营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因而被评为全国优秀出版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并连续三届被评为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北师大出版集团已经成为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地区经营的现代出版机构和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杨耕也因此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韬奋出版奖,从而囊获出版业个人的全部奖项。
在谈及自己的这些成绩时,杨耕谈了几点“哲学思考”:一是做事要有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决心;二是做事要做到忘我的境界;三是做事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我们都是“社会的个人”,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求得个人的发展。
哲学已经渗透在杨耕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已经融入杨耕的生命活动中。40年来,杨耕一直无怨无悔地在哲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哲学这条思想登山之路上奋斗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