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破解四大赤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破解四大赤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29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喆、宋伊鉨(分别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各国人民的人心所向,但与此同时,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依旧任重道远。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四大赤字、开启美好未来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选择。

  针对治理赤字,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但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全球治理体系却日渐乏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揭示了当今人类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更呼应了国际社会对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热切需求。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出席“2018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时所强调的,“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点也是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我们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我们共同作出不懈努力”。

  当前,世界各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规则意识,在通力合作中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少数国家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行径已引发国际社会公愤,中国坚定站在历史发展进步的正确一边,高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维护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变革。中国倡导并坚持人类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反对搞双重标准。对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孤立化、碎片化状况,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能平等参与,倡导相关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力量协调整合,集思广益,形成合力,为各国提供公平参与、共同发展的机遇。

  针对信任赤字,中国践行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疲软乏力,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宣扬“以利为先”的价值理念,各国互信面临巨大赤字。一些发达国家在冷战思维的牵引下,或坚持本国优先、本国例外,或以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转嫁污染等行为,损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正当利益。

  基于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各国共赢。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例,就是要坚持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一方面,深化经济方面的互利合作。在寻求各国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心灵相通,充分尊重跨文化交流融合,以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夯实民意基础,扩大朋友圈。

  针对和平赤字,中国推崇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一段时间以来,“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沉渣泛起。需要看到,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交流互鉴应该坚持对等、平等、多元、多向,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单一的、单向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表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文明,从来都是努力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实现相互传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相互影响的,而且在相互比较、借鉴、融合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发展各自的优势并促进共同进步,才形成了和而不同、并存共处的局面。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今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各种文明只有携起手来,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致力于改善全球治理和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并化解挑战与难题,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

  针对发展赤字,中国主张合作共赢的发展观。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为此,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互联互通,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习近平主席强调,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由此可见,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缓解全球日益增长的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贡献了中国智慧。相关实践已经证明,承载着扶贫脱贫中国经验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相关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它们提供了工业化和转型发展的机遇,不仅激发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还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了重要途径。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9日 10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