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巨龙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巨龙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15 0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

  路,圆了青藏高原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千百年来,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借助于神话和歌谣来表达自己的心愿,期待在崇山峻岭中铺通天路。然而直至1949年,西藏的交通仍是“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可以行驶汽车的便道,只有短短的1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人民虔诚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1954年,川藏、青藏两条公路直抵拉萨;1956年,第一架飞机在青藏高原上空试飞成功;2006年7月1日,经济、快速、大承载力、全天候的青藏铁路,终于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中全线贯通。从此,山不再高不可攀,路不再遥不可及。

  载入世界冻土工程史册的“中国智慧”

  在青藏高原上能修铁路吗?20世纪美国作家保罗·泰鲁在其著作《游历中国》认为,只要有昆仑山脉的存在,铁路就不可能修到拉萨去。

  曾任青藏铁路冻土科研队队长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教授刘争平介绍,当初那么多外国专家不相信中国能够建成青藏铁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藏高原存在大量冻土。

  “冻土对季节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受热融化下沉,遇冷冻结膨胀,这会造成地基不稳定。从青海望昆站到西藏安多站,青藏铁路要穿越的多年冻土地段长达550公里。”刘争平说。

  据了解,在青藏铁路建成运营前,全世界对在冻土上如何运营铁路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西伯利亚大铁路,冻土病害率高达35%以上,列车行驶时速只能维持在50至60公里。“跟俄罗斯的冻土铁路相比,青藏铁路纬度更低,光照对多年冻土的影响更大。”刘争平说,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依靠智慧与勇气,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等一个个高原铁路建设的世界级难题。

  “近13年来,片石保温、热棒恒温、以桥代路等高原冻土铁路建设技术,经受住时间考验,使青藏铁路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奭表示,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铁路部门将持续更新设备技术,总结管理经验,将青藏铁路的“中国智慧”载入世界高原冻土工程发展史册。

  高原铁路安全运营的典范

  在西宁的青藏铁路公司调度中心,几十名工作人员正紧张忙碌地工作着。

  “青藏线是一条单线铁路,列车唯一可以会车的地方是沿线车站。而青藏线由于海拔原因,格拉段58个车站中有51个是无人值守车站,所有的列车运行都只能依靠调度完成。”青藏铁路公司调度所副主任杨敏炯说,铁路运行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而调度中心就是大脑,在这里,每个细节都必须确认,每个隐患都必须消除。

  为了保障列车安全,青藏铁路全线装有近3000个俗称“千里眼”的摄像头,是全国首次装设“视频监控系统”的铁路。通过这些摄像头,西宁调度中心可以随时调取青藏铁路沿线实时画面,监控列车运行状态。

  除了“千里眼”,青藏铁路还配备了“顺风耳”——先进的大风监测预警系统,“目前青藏铁路在52个重点地段设置了大风监测点,可以自动将大风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送至调度台,确保列车运行安全。”青藏铁路公司工作人员王韬说,此外,青海玉珠峰至西藏当雄间的32个车站还配备了184套道岔融雪设备,保证降雪时段车站道岔顺利转动。

  “目前,青藏铁路的运输指挥和管理均已实现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青藏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负责人王要武介绍,这些先进技术确保了青藏铁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翻越5000米高山,穿越130公里无人区的铁路运营近13年来无任何重大事故。

  建立冻土长期监测系统,探索高原铁路冻土运营规律和冻土线路养护模式;实施绿色工程,探索适应高原铁路特点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推进高海拔车站,建立和完善制氧供氧体系,保障旅客和铁路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据统计,10多年来青藏铁路公司先后开展了铁路总公司投资的研究项目30项,自主投资科技研究课题153项。

  “其中,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的就有47项,此外还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铁道科技特等科研大奖等奖项。可以说,青藏铁路的科技创新为世界高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王奭说。

  生命禁区的铁路养护人

  海拔超过4700米的安多站,地处西藏北部那曲市,是青藏铁路沿线海拔最高的火车站之一。由于高寒缺氧,很少有人在这里居住生活,是当之无愧的“生命禁区”。然而,伴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这里一直驻扎着一群与铁轨相伴的人。

  在青藏铁路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工程公司工作了13年的藏族员工塔青说,为了确保列车顺利运行,铁轨养护人员每天都要按时按点值班巡查。

  由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工程公司维护的青藏铁路安多段,建立在多年的冻土上,脆弱的地质环境很可能会导致铁轨变形。“我国的铁轨标准间距是1.435米,一旦铁轨变形超过5毫米,列车就有脱轨的危险。”塔青说,仅检查轨道的水平、高度、轨距,一名线路工一天下来就要跪上三四百次。

  在青藏铁路工作,就是要甘于奉献。虽然青藏铁路的维护大多以机械化为主,但塔青和他的工友们从未感到轻松。“在平原上要给维护工具换个夹板,可能5分钟就换完了,但在安多这段铁路,至少要10分钟。”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劳动强度大概是平原地区的两到三倍,拧螺丝的速度都会大幅度降低。

  一代又一代的铁路养护人,传承着“吃苦、创业、团结、奉献”的老青藏线精神。

  “最难熬的还是冬天,由于海拔高,冬天气温有时低至近零下40摄氏度,一下雪,铁路养护作业更是难上加难。”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工程公司车间主任郝二小回忆,“2009年冬天,暴雪影响到铁路道岔的自动融雪装置,为了完成检修任务,我们在没过小腿的大雪中步行3个多小时才赶到现场,整个人都冻僵了。”

  “除了运营好青藏铁路外,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我们奋斗的目标。13年来,青藏铁路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8.9亿元,对沿线站区饮水、住房、供氧、交通等设施设备进行了集中改善,沿线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王奭说,在不远的将来,青藏铁路职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强。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5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