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尚文超 张焱 刘艳杰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这是中国对海洋认知的新高度。
这是当今全球海洋观的新境界。
在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著作《全球通史》中,人类历史被分成两个阶段,其分界点是公元1500年。公元1500年前后,“大航海”所引起的“地理大发现”深远地影响了全人类历史的进程,文明得到突破性发展。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海洋成为联结八方的重要载体。风浪越大、不可知性越强,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越为凸显。
中国作为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多样、复杂,对海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以何种姿态在这样一颗海洋面积占71%的星球上存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同一个世界同一片海
观看世界地图,会发现大陆与大陆之间的边界是如此清晰,而四大洋却因为海水的物理属性很难找出边界。也可以说,它们本就只是一大片海水。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以海洋为课题,在被这一大片海水围出的世界各国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继而发展壮大成为全人类的共享媒介,最大限度地兼容公平与效率。
中国素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延绵万里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积淀着肥沃的土地,养育着中华儿女,也塑造着基本的民族品格。
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我们辽阔的版图上,拥有着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丰沛的海洋资源。自秦始,中国先民就勇闯大洋,以海谋生;西汉时期,中国的海上航线抵达印度,用丝绸、瓷器换回了香料、染料;在古代海洋史上更有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海上航迹足迹推向非洲东海岸,领先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近一个世纪,开创了人类航海史的壮丽篇章。今天,我们更加明白,背海而弱、向海则兴,封海而衰,开海则盛。
这是何等的自然壮观与气派:雄伟的太平洋中脊,延绵西展,连接着印度洋的“人”字形海岭,进入大西洋后变为反“S”形的中央山脉,直插北冰洋底。一条山脉纵横八万里,沟通四大洋,联结五大洲;
这是何等的大国责任感与担当:“海洋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为人类前途与命运提出中国方案,也是全球化的中国“认识海洋”的新阶段。
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海洋合作交流与资源共治共享提供了全新思路。海洋是一个蓝色的聚宝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生物资源有23万种之多,全球海洋石油可采储量约1350亿吨,海洋天然气约140万亿立方米,海洋可再生资源约70亿千瓦,是全世界发电能力的十几倍。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海洋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主要领域。怎样合作交流与共治共享需要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和平利用海洋,维护海上稳定提供了治理方案。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围绕海洋展开的侵略扩张与和平交往交织并存。西方国家的海上霸权思想一度为很多国家人民带来苦痛回忆,而中华民族主张和平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上和平稳定,在保障国家海洋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义在利先,合作共赢的友好交往理念。
海洋命运共同体为融汇异质文化、追求价值共性提供了中国智慧。包容是海洋的第一品格,也是海洋文化的精髓。在东亚海域两千余年的海上交往史中,体现的是“四海一家”、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无论是唐朝文化影响日本列岛,科举制度传入朝鲜半岛,还是大量僧人东渡,都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地区宗教、文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万邦、天下一家的理念密不可分。在海洋竞争日益激烈、海洋争端日益紧张的时代背景下,尊重各种文化之间和而不同,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处理纷端,我们能从中汲取历史深处的智慧。
风从这边来
倡导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今日中国的机遇,更是今日中国的责任。
有这样一张广为流传的历史照片:美国的军舰上,一位老人穿着中式军装,踮起脚尖,身体前倾,认真地参观着武器装备。这是1980年,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将军率中国军事技术代表团访问美国时留下的照片。当时,美军以保密为由,不让我们触碰航母上的设施。
大国复兴,必得巨舰护航。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国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这标志着新的人民海军正摘去“黄水海军”的帽子,走向深蓝。
走向深蓝的前提是认识海洋,认识海洋从科技实力提升开始。今天,重新审视我们的海洋科技,会发现辽宁舰只是一个缩影。70年励精图治,40年奋起直追,我们有了向海高歌的能力和建设海洋的信心。
在海洋名城青岛,海洋资源汇聚,海洋科研机构云集,不断刷新着海洋科技的新高度。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地考察。在考察了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青岛向海洋加速。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3艘国内顶级潜水器在国家深海管理中心集聚;新型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矿石天津号”命名交付;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大桥海鸥号”由海西重机完成交付。这里正打造着海洋科技研发高地,形成了以海洋制造业为特色的高端产业集群。从海面作业到深海探测,人们真的在这里作着“翻江倒海”事业。
“经略海洋,从小小的海藻开始。”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将海藻赋予万千变化,构造了一条千亿元级健康产业链,开发了数以千计的海藻类产品,孵化了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妆品、海藻生物医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四大新兴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明月海藻被青岛人亲切地称为“海洋之花”。
海洋经济的活力令人振奋。青岛西海岸新区,一片数年之内崛起的新城,聚集了中船重工等科研机构180多家,拥有前湾港和董家口港等国际性深水大港,形成了航运物流、船舶重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中国制造正加速走向世界大洋。
9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天一色、滩净湾美;5890公顷的海洋牧场,孕育出丰饶的“蓝色粮仓”。青岛引领蓝色经济涌向大海、走进深蓝,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这仅是中国海岸线上的一个节点。万里海疆,万里潮涌。东方的这片海,从没有今天这般在忙碌中显现出生机勃勃。
同一个世界不一样的海洋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这样的世界机遇面前,中国海洋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尤其同一些海洋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海洋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通常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6%至17%左右,而中国海洋产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
日韩等国家人均拥有水产品70千克左右,我们只有38千克左右。
向海图强,世界各国你追我赶,但中国有自己的坚持和理念。
历史上,海洋在一些国家看来,是推行殖民、实现霸权的工具,背后是深植于心的二元对立思维:征服与被征服、文明与野蛮、优越与落后。
近100年来,全球化浪潮像海浪般袭来,同时,全球性的气候、贫困、非传统安全等问题也汹涌不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些挑战中独善其身,人们意识到全球治理只能由全人类共同实现。
面对海洋污染、海洋物种危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航行安全、海上救援等全球性问题和战略利益分配与战略安全矛盾错综复杂的局面,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海洋开发和海洋治理的双重重任。
世界发展并非均匀有序。如何让人类应对共同困难、分担自身责任、分享发展成果、抵制霸权垄断,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大设计给出了答案。在这背后,有一条一以贯之的逻辑,那就是和平包容、合作共赢。这既深深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又来源于社会主义中国成功的外交实践。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要做倡议者,更要成为建设者和主力军。要以负责任海洋大国的历史担当,肩负起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改革建设的时代重任,以开展海上合作为主线,推动多方努力,久久为功。
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驱动下的浩瀚大洋不会成为以国运为筹码的赌场,也不以军事行使海上霸权,而是一片令人期待的蔚蓝色。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文明应该实现多样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该有更宽阔的道路。在陆地,在海洋,在全球,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自信的中国在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打开大门,创造机会,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是发展的中国今天的必行之路。自觉承担起一个大国的历史使命,是负责任的中国今天作出的应有贡献。
蓝色星球,正在迎接美丽的东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