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在曲周】
作者:常莹(媒体评论员)
位于黄淮海平原的河北省曲周县,有2000多年的土地盐碱史。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多位教师来到曲周,使千年盐碱地上的丰收景象终成现实。从满目苍凉到风吹麦浪,他们用青春在曲周大地上书写了一份名为奉献的田野答卷。
46年来,从改土治碱到科技小院,几代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曲周土壤,高扬“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服务乡村振兴、培育时代新人,形成了独具中国农大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诠释了当代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精神追求。
论文书写在田野间。无论是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还是常规的学生答辩,农大师生的论文都出自土地、来自生产。天下为公、勇担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46年,这片土地培养了3位院士,近5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让科研走出教室,让学问走出书斋,与国家现实需求结合,与生产一线结合,农大师生们聚焦曲周的实际问题,将个人理想与“三农”事业紧密结合,诠释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追求。
情怀传递在代际间。从“草帽院士”到“现代农人”,农大人在河北曲周实现了代际的青春接力。缘于农大人的传承,如今的曲周加速农业现代化,一产提升、二产腾飞、三产繁荣。曲周的变化,也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写照。促成曲周巨变的农大师生们,在科技小院将“校地合作”的新型农村服务模式推广发扬。“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科研人员的讲话意味深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老一代农大人的改土治碱,到新一代农大人的绿色发展,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他们,为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默默奉献,砥砺前行,农大师生们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鲜血液。一代又一代的农大师生扎根曲周,他们的知识和汗水一同挥洒在曲周的土壤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实际行动服务于社会。一所高校和一座县城共同携手46年,凝心聚力打造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曲周样板”。相信在未来,在农大人曲周故事的激励下,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