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沈卫星 张国圣 李宏
对75岁的刘中和来说,每天到汉丰湖边走一走,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成就。头发略微有些花白的刘中和神情平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谈起汉丰湖就忍不住要多夸几句。“现在这里空气都是香的。”指一指身边的滨湖绿道,又指一指湖面,“就是蹲在水边闻也是新鲜的,闻不到腥臭味。”
从“世界级难题”到国家重点湿地公园、“中国工程湖泊生态典范”,位于重庆开州新城的“三峡明珠”汉丰湖,经历和见证了三峡库区从“环保战场”到“生态磁场”的嬗变。
“世界级难题”催生三峡库区唯一工程湖泊
初夏时节,汉丰湖畔荷塘滴翠、杨柳依依,移步换景的滨湖公园清风拂面。
2016年撤县设区前的重庆开县,是三峡库区最后一个移民迁建县。开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处在长江一级支流澎溪河回水末端。随着2008年三峡水库秋冬季节蓄水至175米、春夏季节放水至145米,三峡库区形成了落差幅度30米、总面积348.93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其中306.28平方公里在重庆库区。开州区消落带面积为42.78平方公里,是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最大的区县。
消落带是水体出现季节性水位变化时,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的区域,属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敏感地带。三峡库区的消落带水位涨落最大、连片面积最多,冬天水位高、夏天水位低、反季节涨落,人口和工业密度大,既有坡度小于15°的台岸,又有坡度大于75°的崖岸,还有很多陡峭的峡谷,支流多、库湾多,地形复杂。据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黄亚洲介绍,开州老城为河谷冲积地带,地势平缓。三峡蓄水后澎溪河流速减缓,水体自净能力和稀释能力明显下降。枯水期裸露地面的陆生植物和近岸水生植物快速生长,蓄水淹没后大量植物腐烂,形成严重的内源污染。加上水位消落正值夏季,大片沼泽上的垃圾、腐烂植物在烈日暴晒下,极易滋生蚊蝇,诱发传染病。
1993年被任命为副县长后,刘中和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带着一帮人“转湖”,为这么大一片消落带寻求最好的治理方案。为减少消落带给开州新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国家批准2007年在澎溪河下游修建生态水位调节坝。调节坝内在三峡泄洪时仍保持170米以上水位,在开州新城形成了面积约15平方公里、总库容8000万立方米的城市内湖汉丰湖。
“三峡水库刚刚蓄水,消落带就出现了库岸崩塌、水土流失、漂浮物堆积,水淹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过去积淀在土壤里的营养物质也对水体造成污染。还有水棉被太阳一晒,白花花一大片,又难看又难闻。”刘中和说,刚开始几年,每涨落一次就要消一次毒。不消毒不行,消毒本身对水体又有污染。汉丰湖成为三峡库区唯一的工程湖泊后,“治湖”又成了“世界性难题”。刘中和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千万不能让汉丰湖变成臭水湖”。
破解“世界级难题”造就“三峡明珠”
没有理论支撑,没有经验可循。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刚开始有点儿“束手无策”。唯一肯定的是,“没有办法也要治理”“没有经验可循就自己慢慢探索”。
群山环绕的汉丰湖东西跨度12.51公里,沿途有30多个湖湾和40多个岛屿,像一条蜿蜒的玉带镶嵌在开州新城之中。2008年,开州区申请成立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始一边实验一边治理消落带。
按照打造“中国工程湖泊生态典范”和建设“三峡最美滨湖城市”的目标,开州启动了基塘工程、林泽工程、湿地“五小工程”、鸟类生境工程等消落区生态恢复治理“四大工程”。基塘工程针对消落区受反季节水淹、生物多样性衰退严重的问题,在汉丰湖库岸及澎溪河河岸缓坡地带挖出数千个水塘,种植荷花、美人蕉、菱角等耐水淹水生植物1100亩,不仅净化水质,还丰富了消落区景观,美化了沿岸人居环境。在165~175米区域种植耐水淹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湿生林木的林泽工程,已经成功试种落羽杉、水松、秋华柳、乌桕、江南桤木等10余种耐水淹乔灌木20余万株。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在汉丰湖呈现出“水上五彩林”的特有景观。优化人居环境的湿地“五小”工程,在汉丰湖南岸200余万平方米的滨湖绿化带内布设生物沟、生物塘、生物洼地、生命景观墙和生物塔,种植了美人蕉、鸢尾、肾蕨等30余种湿地植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鸟类生境工程,为夏季繁殖湿地鸟和冬季越冬水鸟,构建了水塘、沟渠、洼地等多样性生存环境,连通鱼类繁殖的水系,配置筑巢栖息的湿地植物群落,还建设了两个蓄水时水上面积1140平方米的岛屿供鸟类停歇、觅食。
汉丰湖的第一个生态治理工程是“沧海桑田”。刘中和还记得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任荣荣第一次带着介绍信来开州的情景。转眼10多年过去,在175米水位线附近种植和加工饲料桑,用饲料桑养殖草食畜禽的“沧海桑田”,已经实现桑畜总产值上亿元。开州也在破解汉丰湖治理这个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打造“中国工程湖泊生态典范”的成功经验,先后有20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内外著名期刊采用推广,其中由中美专家共同完成的彭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被世界自然科学领域顶级科学杂志《Science》刊发。
汉丰湖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峡明珠”。在黄亚洲的观察记录中,2014年以来汉丰湖增加了30多种鸟类和41种植物,其中包括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全球只发现了几百只的青头潜鸭。
生态民生红利持续释放
今天的汉丰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
在治理汉丰湖的过程中,开州沿湖建设了总长15公里、总面积200余万平方米的滨湖公园和2万多平方米的运动场地。清晨和傍晚,上万名当地居民会从四面八方来到湖边,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散散步。哪怕只是一个人在湖边坐上一会儿,心里也会有一种特别的安静和满足。开州文旅委场馆中心副主任吴豪说,汉丰湖催生了游泳协会、龙舟协会、自行车协会等21个单项体育协会和5个俱乐部,6月6日还将在汉丰湖举办川、渝、陕、鄂四省市龙舟邀请赛。
“这里的人原来都是往外走,有了这个汉丰湖以后,很多人又搬回来了。”刘中和多年前搬到大城市的老朋友,生病后需要到氧吧调理,不久前搬回开州新城后,每天只需要到湖边坐一坐就行了。“汉丰湖确实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品位。”刘中和说。
将汉丰湖打造成“中国工程湖泊生态典范”和建设“三峡最美滨湖城市”的目标,描绘出了开州新城“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和谐画卷。“六山三丘一分坝”的开州,曾经是重庆的劳务输出第一县。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和创业环境,让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第一县”成了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强区。四季如画的汉丰湖边,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也成为这个跻身“中国十大休闲小城”的渝东北移民新城的独特风景。长期在汉丰湖边做文化旅游的胡晓昭说,最近几年接待的外地游客平均每年增长20%。今年77岁的任荣荣,还有与他差不多同时来开州参与汉丰湖治理的中国林科院原副院长宋闯,几年前都已在开州新城买房定居。
破解消落带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的开州,也展示出“三峡最美滨湖城市”的独特魅力。据开州区委书记冉华章介绍,现在的汉丰湖已经跻身全国23个国家重点湿地公园,开州新城也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获得了“联合国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中国十大休闲小城”“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等众多荣誉。2018年,开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7天,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1.25%。
汉丰湖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磁场”。她展示了一个工程湖泊和整个三峡库区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