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神农架的境界更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神农架的境界更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5-14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张锐

  5月7日,在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工作人员杨忠林唤引,不一会儿,十几只金丝猴欢腾而至。

  “神农架金丝猴是神农架的旗舰物种。”基地负责人黄天鹏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确证金丝猴在神农架的存在后,两年产一胎的金丝猴,已由1985年的500多只,繁育到现在的1300多只。

  不断壮大的金丝猴群,见证着神农架从开山伐木大搞开发,到陆续建立保护地分类保护,再到试点国家公园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壮阔历程。在神农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也铺展着这样的画卷——“不管东西南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过去,靠山吃山砍树卖钱,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向森林“进军”:险些消失的“绿色奇迹”

  群山绵延,峰峦耸峙。山大林深,树木参天。

  神农架地处秦巴山脉东端,被誉为华中屋脊,有着北半球保存最为完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同纬度地带唯一完好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华中之肺”。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林区工作38年的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贾国华介绍,开发神农架的初衷是为国家贡献木材。

  1956年和1958年,湖北原林业厅、国家原林业部相继勘测神农架。1960年,湖北决定开发神农架,调集7000余人的筑路大军,从兴山、房县南北并进,正式拉开了开发建设神农架的序幕。特别是1970年神农架林区政府成立以后,林区每年必须完成10万立方米商品木材采伐任务。

  很长一段时间,神农架儿女斗三伏,战三九,住垛壁房,吃苞谷饭,主要的建设方式是修路,主要的生产任务是伐木。截至2000年,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30年里,近万名职工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300余万立方米,人工造林60余万亩,修路1315公里。

  不光是林场的林业工人伐木,当地村民也砍树。“当年靠山吃山,除了种田,就是靠砍树贩木头变点钱。”神农架林区木鱼镇青天村村民杨明华说。

  因为大量砍伐,1982年,林区森林覆盖率降至63%。当时国外有媒体断言,若继续采伐下去,“再过5年,神农架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森林,是神农架的脸面子、钱袋子、命根子。”59岁的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红坪林场铁厂河管理所所长邵定春回忆说,当年大举伐木后,眼看着山上的树木没了,以后怎么吃饭,怎么生存,职工怎么办?林业人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1982年,湖北省批准建立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更加注重迹地更新和人工造林,开始神农架开发建设史上的战略大转移。随着2000年天然林全面禁伐,神农架告别“一木独大”的产业格局,木头经济逐步向生态经济转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0年至2012年间,神农架因生态保护而关闭的工矿、森工企业有110多家,因关闭或调整而减少的工业总产值达25.6亿元,减少工作岗位8000多个。

  继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神农架的各类保护地也陆续建立。有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省级保护地,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级保护地,还有世界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等世界级保护地。

  林林总总的保护地,在成就北纬31度“绿色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一只野生动物,跑到自然保护区里去,归保护区的森林公安管;跑到自然保护区外的林地里,归林业的森林公安管;跑到湿地去,又归湿地的公安管。

  如何更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神农架的保护,亟须更上一层楼。

  管天管地管空气:国家公园试点探路大保护

  每次进森林远程巡护,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大九湖管理处坪阡管护中心负责人孙策,都要背上重重的迷彩包,有时超过30斤。除去帐篷、睡袋、食物、应急药品等,更重要的是携带北斗巡护终端、红外相机等。通过终端设备,他不仅可以直接与信息管理中心、其他同事连线,还能实现巡护、监测、执法和调查的信息化管理。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张建兵介绍,神农架国家公园将4个世界级保护地、4个国家级保护地和2个省级保护地的优势资源进行重组,建立了“局机关-管理处-管护中心”三级管理体系,将公园1170平方千米范围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4个功能区,实现了“一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标准”管理的目标。同时,联合公园毗邻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率先成立了鄂西渝东毗邻保护地联盟,实现各保护地间连通联保联防。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说起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地的区别,不少“公园人”都会念起这句话。

  空中有飞机、山上有哨所、路口有探头、林内有巡护。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彭林鹏介绍,公园启用了巡护管理服务、景区容量预警系统、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系统、林火预警监测服务等10多个系统,搭建起天地人动态监测体系,致力建设“神农架智慧公园”系统。

  在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来增强“公园人”管护能力的同时,神农架国家公园还面向自然资源系统,强化环境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创新开展生物廊道建设。仅2018年,公园就投资900余万元,建设了上跨式、下涵式、缓坡式3种类型20多处野生动物通道。据国家电网神农架供电公司木鱼供电所所长田万荣介绍,为了避免金丝猴等野生动物触电和保障科研用电,公司投入1268万元,在国家公园鸭子口至风景垭铺设了7.8千米的地下电缆。

  “神农架以往的保护地多是以保护森林生态资源为主,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则以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为主,山水林田湖草,实现国土空间大保护、大科研、全监管。”贾国华说。

  2018年5月1日,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神农架进入最严立法保护时代。神农架国家公园也凝练推出了“十严禁”。园区内,有药不能挖,有猎不能狩,有树不能砍,有矿不能采。

  如何让居民分享到成立国家公园的福祉与红利?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社区事务工作科科长梅拥军介绍,公园通过生态移民、精准扶贫、生态补偿、扶持社区产业发展、聘用生态护林员等方式,开创持续和谐的社区发展模式。比如针对野猪拱地、黑熊偷蜜等情况,神农架国家公园2018年投入保费资金109万元,对公园社区农户1.82万多亩农作物、8898箱蜜蜂,购买了野生动物侵食、自然灾害损害商业保险。

  绿色就是财富。有了绿水青山,也就有了金山银山。

  “一张餐桌一张床,不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特色是自然和田园风光,希望在田野上。”67岁的青天村村民林廷洪说,自己曾因为超计划采伐被判刑,后来也因为栽种“还债林”,发展绿色有机茶,被授予“生态保护模范”。2018年,政府资助他50万元用于建设青天袍红豆杉与茶混合种植示范基地。当年,基地带动餐饮和客房收入突破450万元,旺季安置村民再就业超过60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神农架人品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别样味道。

  《光明日报》(2019年05月14日 01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