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合肥:人才磁场 创新高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合肥:人才磁场 创新高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20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这段时间,“科技创新”是安徽合肥最热的关键词。

  4月11日,安徽省召开“科技三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如此密集地召开科技会议,在合肥乃至安徽省历史上并不多见。

  4月24日,全国首座以创新为特色的主题型场馆“安徽创新馆”将正式开放。展馆内重点布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厅,集中展示量子信息、聚变新能源等大科学装置,汇聚了1000余个创新项目。“安徽创新馆还将承担交易对接、全球路演和创新孵化的功能,成为安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支点。”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筹备组负责人陈林介绍,开馆时还将举办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这将是科技界的又一场盛宴。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安徽合肥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成为中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凭借丰富的科教资源,浓厚的创新氛围,合肥不断提升的产业实力,形成一个“强磁场”,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才。而人才的集聚,又催生了科技创新的“核聚变”效应。

  从“引人”到“养人”

  2018年,北京人汪穹宇来合肥创办了安德科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之所以选择合肥,因为我的本科是在中国科技大学读的,合肥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合肥有望成为‘中国IC之都’。”汪穹宇的3个合伙人都是中国科大同学,目前正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迎风起舞”。

  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吴仲城团队更年轻,平均年龄不到28岁。他们研发的公车管理与公务出行云服务平台,把网约车模式引入公务用车,开启了公务用车“云时代”,产品已经覆盖全国18个省市。“如果不是合肥市成立的天使基金会关键时候拉了一把,我的公司就‘蔫’了。”谈起创业的经历,吴仲城至今心存感激。2014年,合肥市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天使基金会成立,2015年,吴仲城获得400万元的投资,随后又追加了1000万元,正是这一笔投资让他挺过了“黎明前的黑暗”,事业如日中天。

  “合肥这座城市养人。”在采访中,不止一家企业发出这样的感慨。

  “引进人才既要‘一见钟情’,又要‘日久生情’。”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如是说。

  为了打造“养人”的环境,合肥已持续努力十几年。

  中国科技大学落户合肥时,合肥薄弱的产业基础,与中科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难以匹配,有人评价为“二线城市一流科研”,中科大的毕业生很少愿意留在合肥。

  近年来,为最大限度发挥对创新人才的“磁吸力”,合肥在人才政策上真金白银投入。2017年6月推出“人才新政20条”,直接对标沪杭等一线城市。2018年4月26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如果说前一个政策是为了吸引人才,那么后一个政策就是为了滋养人才。“未来5年,合肥市将安排不少于14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支持各类人才来肥创新创业,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人事劳动局主任朱珩说。

  此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人才落户等方面享受优待,高达50万元的住房或租房补贴、5年免费人才公寓、买房不限购……在政策高地的支撑下,合肥正朝着人才高地的目标加快迈进。

  4月15日下午,在合肥高新区国际人才城服务中心大厅内,安徽新华学院老师陈业慧看起来心情很愉快。根据高新区相关人才政策,陈业慧可以评定为D类高层次人才。“我家的学区不在高新区,孩子跨区上学很麻烦。后来我听说高新区有个支持引进人才政策,就在网上提交了材料,只要审核通过,孩子上学的问题基本就解决了。”陈业慧说。

  “她这种情况应该没有问题。”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关人才只要符合条件,提交的材料齐全,“一般5个工作日就可以处理好,然后交到市里审核”。

  “养人”的合肥让创新人才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数据显示,合肥现拥有高等院校56所、在校生60多万人,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家,院士工作站59家,博士后工作站111家,在肥服务两院院士总数达123名。目前,全市共集聚各类人才173.3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

  曾经留不住人才的合肥,逆袭成为集聚人才的“香饽饽”。

  “沉默长跑”后的突然加速

  “创新是合肥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是骨子里带的基因,京东方在合肥的发展受益于这种创新环境,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70余家企业到合肥集聚。”京东方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颇为感慨。

  10多年前,京东方落户合肥时,合肥在年度可用财力只有100多亿元的情况下,为京东方提供90亿元资金支持,并在全国首创了政府领投、社会资本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模式。如今,京东方在合肥投资超千亿元,先后建成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8.5代线和全球首条10.5代线,实现了显示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合肥也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缺屏之痛”。

  刘庆峰依然记得,当年他和中国科大10多位同学在学校附近一间出租房创业的艰难,关键时期得到了中科大与合肥市的支持,于是有了科大讯飞,并发展成“中国声谷”,成为首个国家级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区。

  1998年,黄汪放弃高薪从华为辞职,转战合肥创业。2009年,黄汪组建华恒电子科技公司,我国第一款量产的平板电脑智器Q5,在他手上诞生。

  “2013年是我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年,由于受全球智能手机的影响以及公司发展资金的短缺,我们的平板电脑业务发展受阻。”黄汪对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充满感激,“创新贷为公司解决了资金缺口,省、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等部门都给予了很多政策扶持,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

  合肥高新区的望江西路被人称作“上市大道”:一路往西,高新创新园、科大先研院、正在建设中的量子创新研究院、科大高新园区以及双创基地中安创谷等尽收眼底。沿着这些道路,两边集中了10多家上市科技公司。

  另一条云飞路,也被园区的人叫作“量子大道”,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中创为量子……沿线密集布局着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在合肥高新区,随着量子通信等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一个新兴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形成。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直接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达600人,近3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达151篇。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已经成了安徽省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

  创新的能量一旦聚合,产业的发展必然呈“核聚变”的增长态势。

  “墨子号”遨游太空,牵手“京沪干线”开启洲际量子通信新时代;量子产业异军突起,中国声谷拔节壮大,生物医药突破不断……安徽省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随着统筹项目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一个初具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正在中国的中部崛起。

  “别了,波士顿!你好,科学岛!”自2009年以来,王俊峰、刘青松等8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纷纷回国,先后投奔位于合肥西北郊的“科学岛”。岛上最吸引他们的是一套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对科学家来说,大科学装置不仅是“国之重器”,也是科研取得突破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

  “合肥科学岛上的科研伙伴、科学装置、工作氛围,包括岛上的自然环境,都很吸引我,我感觉在这里更能发挥所学。”被誉为“哈佛八剑客”之一的任涛说。回国短短几年,“哈佛八剑客”不仅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其中4位科学家还发起成立了一家新药研发公司,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激酶靶点检测细胞库,还研制出25种新药,目前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目前,合肥市着力打造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产业。2018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7822.9亿元,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6位。10年间合肥接连赶超8座省会城市,一匹“黑马”正伴随着“东方硅谷”“创新之都”的美誉大踏步而来。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0日 01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