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清明,我想给你写封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清明,我想给你写封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05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评论员

  礼敬先辈,慎终追远,清明于中国人很重要。

  禁火扫墓、踏青插柳,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是习俗也是传承。养育之恩铭刻心间,一束花一抔土,寄寓对逝去亲人的感怀。孔子说,“祭如在”。简朴庄严,是对亲人先辈最好的怀念。

  将亲情血缘延宕开来,清明还有更大的意义。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们要缅怀亲人,更要告慰先烈,告慰那些为共和国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承平日久,我们对于战争的记忆开始模糊,对来路的痕迹不那么清晰。但清明正是这样一个节点,提醒我们,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他们的信念与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崛起。

  一家之祖,一族之先,一地之贤,一国之英烈。由个体而家,由家而族,由族而国,家的概念就上升为家国情怀。人们从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纪念,构成了不同层面的认同与归属。缅怀昨天是为了守护现实、期盼未来,在礼敬怀念中升华情感,在思考感悟中审视生命,在启迪激励中激发希望。

  虽然,冥冥重泉哭不闻,但除了祭扫,我们还可以动笔写信。写信的感觉很奇妙,明明是写给收信人看,字字句句却都先说给自己听。给逝者写一封信,看上去毫无用处,却充满意义。

  写信,在纸上与先人的一种交流。然后,记忆变得鲜活,变得清晰,变得栩栩如生。就像冯幽若在今年清明节写给父亲、文化学者冯其庸的信中,回忆起父亲在特殊年代蜗居在斗室抄写《石头记》的种种细节:“您研墨时神情专注,旁若无人。左手提起右手袖角,把住右手腕,一转一转慢慢磨,磨到每转一圈刚好在砚台上留下一圈的痕迹,直至研好。”这样的回忆将浓浓的父女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伴随着女儿的每一天:“我感觉您老人家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指导着我做的每一件工作。每每完成一项工作,我都感觉自己离您的内心世界又近了一步。”

  写信,也是对逝者的告慰,对生者的激励。来读读唐海琳写给丈夫、因公殉职的好法官邹碧华的信:“去年的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你以‘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的身份荣获改革先锋称号,那天我代你去人民大会堂领取了改革先锋奖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你的名字,镌刻在中国改革的丰碑上。改革开放再起步,我们亦会更加努力。”

  清明,一个连接过往与当下、逝者与生者的节点,一个凝聚情感与力量、传承精神与信仰的日子,让我们尽情追忆与怀旧,为更美好的明天勇毅前行。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5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