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响鼓重锤 决战决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响鼓重锤 决战决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3-16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6下团组,与代表委员一起参加审议和讨论。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到“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从“靶心不散”“响鼓重锤”,到“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在社交网络上不断“刷屏”。

  攻坚展示决心信心

  狭路相逢勇者胜。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越接近梦想,就越需要奋起精神,爬坡越坎。习近平总书记6次下团组的重要讲话各有侧重,掷地有声的话语,集中展现了不畏困难、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斩钉截铁的语气,思路清晰的布局,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心。

  污染防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内蒙古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代表性省份,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指出:“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河南是粮食主产区,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指出,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体现了我们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自觉。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民族复兴的坚强保障。在内蒙古、河南代表团,总书记则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在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上,总书记听取了政协委员关于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发言,并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提出了“培根铸魂”的工作要求,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面对着新时代新征程,这些鼓舞人心、发人深省的新语新论,生动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求实体现为民情怀

  “让孩子就近上个好学校,找一个好的医院看病,就地就业、不外出打工,村里面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来自河南农村的李连成代表这样描述农民的8个梦想。

  听完李连成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这个见微知著的细节,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而这样的镜头在两会期间一再叠加,勾勒出总书记视人民利益重于泰山的为民情怀——

  在福建代表团,总书记惦念着宝岛的同胞,“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他也不忘问候老区苏区群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在内蒙古代表团,总书记讲起政府的紧日子与老百姓的好日子的辩证关系,“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为民谋利并不止于言语,而是实实在在讲求实效、抓落实——

  在甘肃代表团,总书记这样谈脱贫攻坚,“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在福建代表团,总书记让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暖暖春日里,在总书记一次一次提及人民、一次一次惦念人民的言语间,在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践行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由此也明白了我们如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为努力奋斗的路径。

  创新揭示发展动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未来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9天6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高质量发展”,反复强调“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国两会这个重要的场合,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明方向,定调子,想路子。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畅谈创新,意味颇深。“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不断探索新路,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讲话中,关于创新的要点频密,覆盖面广,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之重视,对创新新成绩之期待。

  坚持高质量发展,“绿色”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掷地有声的坚定话语,展现了中国的责任和担当,也传递出中国走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之道”,大到为中国发展的大文章提纲挈领,小到为盘活一地资源提供导图。

  在河南代表团,他强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可以“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他指出,落实好军队建设“十三五”规划,要“创新审批方式,提高立项审批效率”。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创新之道”凝聚更多创新共识,激发更强创新动力,也将推动发展的航船行稳致远。

  文化彰显中国自信

  时光流逝,生命迁衍。什么能直面历史浪潮的拍打,在大浪淘沙之下得以沉淀?什么能凝聚起一个国家民族,促使其不断奋斗前行、创造新的辉煌?那就是我们共同的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时强调。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华诗词大会》《战狼》万人空巷,反映新时代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网络文学方兴未艾、不断拓展文学的边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个伟大的时代应当也必然诞生伟大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展现了对广大文艺、社科工作者的殷切期待。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千年文化的百尺高台之上,成长于40年改革开放成就所带来的大视野之中;我们的自信,来自于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创作者们,他们正在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博大胸怀,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6日 04版)

[ 责编:石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