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
嘉宾:
潘鲁生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李学林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王祖伟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歙砚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彭景晖 常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留存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如何发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提高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含量、保持地方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崭新却又艰巨的课题,也是诸多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雨后初晴,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像一幅水墨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图为游客在宏村月沼旁游览。新华社发
保存历史遗存 汲取新鲜养分
主持人: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潘鲁生委员:经过一个时期的推广和实践,全社会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留住绿水青山的生态观、守护乡愁记忆的大视野,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与传统村落的价值。当前,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必须明确,发展不是简单地以新的景观、新的模式取代传统的村落景观和生态,而要充分尊重传统的规律、汲取传统的养分,使传统村落这种文明的载体、生活的空间能够保有延续自身的动力。要使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生态系统,像参天古木或繁茂森林一样,既保存历史风貌,又汲取新鲜养分。
王祖伟代表:仅依靠地方政府,传统村落的保护难以为继。以黄山的徽派古建筑保护为例,保护工作中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和保护利用难以平衡的问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黄山市境内共有古建筑6458处,散布在上千个村落。这些古建筑点多、面广、量大,情形复杂,经测算,需投入保护资金达百亿元。面对这样的资金需求,黄山市财政难以悉数支持。受文物保护、产权流转、消防安全等相关规定制约,黄山市约有80%的古民居利用空间有限。据估算,用于旅游农家乐、民宿客栈的古民居不到总数的15%。
李学林委员:除了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传统村落保护还面临更多挑战。如乡土建筑产权分散,归属不清;传统村落保护与原住居民需求不匹配;一些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重短期、轻长远等。一方面,很多传统村落已经遭到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毁坏,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较为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千篇一律的建设和过度商业开发的情形下,传统村落的特色难以延续,“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保护乡村风貌 传承文化精髓
主持人:如何使传统村落得到长远发展?
潘鲁生委员:首先要关注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文化,包括生产生活等文化内容。传统村落有形的建筑肌理、景观空间等,都是无形的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必须使无形的文化遗产鲜活起来、传承下去。比如传统村落的营造技艺,其传续发展直接关系民居建筑的修缮与维护;比如传承和弘扬传统村落中、生产生活中的传统工艺,就能为村落的长远发展提供富有特色、具有文化附加值的元素和动力,有助于促进民生的改善,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李学林委员: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好传统建筑等外在风貌,而且要想方设法让村民自觉地延续、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能让传统村落既能看得见“形”、又能体会到“情”。同时,依托村落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让高校、科研团队深入传统村落,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传统村落不断积淀田园传统、人文历史和创意工艺。
王祖伟代表:传统建筑法律保护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应制定相应法律实施细则或地方保护条例,对破坏古建筑的行为给予相应惩罚;适当放开传统建筑产权流转,允许组织和个人采取购买或租用的方式,解决古建筑活态利用问题。
保障村民生活 尊重乡村文化
主持人:保护传统村落,如何既保持精髓,又避免不当开发?
潘鲁生委员:建议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划定保护红线,实施“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合理的保护与修缮方案,比如外在景观要保护维持、修旧如旧,内在设施要提高质量,合理安装水、电、暖气及垃圾处理系统,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要把村落规划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设身处地考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考虑乡村教育发展、老年群体的福利便利等。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便民措施,单纯发展旅游甚至为游客造景,就远离了乡村发展的初衷,也将不可持续。只有村民的生产发展了、生活好了,传统村落才能留住人,才是美好的田园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工作中,关注村民生活、尊重乡村文化非常关键。
李学林委员:面对传统村落逐渐减少的现实,一方面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内涵、文化、特色的研究,挖掘其重要价值并加强宣传,树立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加以保护,以尊重传统村落发展规律、文化传承、历史价值为底线,划出严格的传统村落开发红线,建立监督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形成保护传统村落的长效机制。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条件薄弱的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可实施文化扶贫项目,为手艺人建立公平贸易的渠道,鼓励公益机构办学助教,帮助和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让村民更自觉、更主动地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王祖伟代表:传统建筑保护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要鼓励各高校开设古建筑保护专业,加强对传统建筑保护的人才支撑;鼓励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古建筑保护研究,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保护技术,提升我国传统建筑保护水平。建议国家设立专项保护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同时鼓励村民利用闲置的传统建筑开发民宿旅游、民俗演出、农家乐等文化旅游产品和乡贤好人馆、姓氏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娱教化场所,让传统建筑保护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