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面对面】
加强体系建设 注重因地制宜
——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张锐
“今年是我第22年参加全国两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代表说。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始终关注并投身于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也始终思索着技术是为谁服务,特别是新农业技术会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带来何种影响。
邓秀新代表擅长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在他看来,无论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农村就业、发展产业,而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
邓秀新代表介绍,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决策咨询价值不断彰显,走出了一条契合农业行业链条长、周期长和受自然影响大等规律的新路子。
“不要为高技术而高技术。”邓秀新代表表示,农业产业技术不光要看先进性,更要讲经济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农业技术的高低只是手段,而目的是要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既要对生产者好,又要对消费者好,还要对环境好。只有“三好”才行,光是“一好”还不行。
“发展农业,还要打破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一搞农产品就要追求深加工。”邓秀新代表表示,其实每个材料有自己的物性,每一种农产品也有自己的材性。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