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刘嘉丽
寒假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少了往日的喧闹,但能源与动力学院实验楼里的讨论却热火朝天,记者走进实验室,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宣益民正和团队讨论研究项目。“等新学年开学就快3月份了,一年四分之一的时间就要过去,科研攻关要快马加鞭,时间相对集中的假期正是搞科研的好时候。”
如果说工程热物理学科是推动能源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石,宣益民就是夯实这一基石的关键因素,因为他率先发现了纳米流体能量的传递规律,并提出纳米流体在电子设备冷却和航天器热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技术,使我国在纳米流体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宣益民看来,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做学问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精雕细琢的劲头,耐心、恒心、信心缺一不可。
“过年您不多休息几天?”“习惯了,假期基本上都待在实验室,整理实验数据、数值模拟计算、撰写文章……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宣益民告诉记者,团队目前主攻的航空发动机热管理和太阳能清洁合成燃料方面的研究,就是为了给飞机发动机提供舒适的热环境,同时提高发动机的能量利用效率。他指着桌上的设备介绍,这个寒假要加紧搭建130千瓦的太阳能模拟器,用来模拟真实的太阳光照,完成后就可以在室内研究太阳光照下二氧化碳制备清洁燃料的过程和原理。“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初步确定了实验方案,接下来就可以展开具体研究。”宣益民说。
实验室的电脑屏幕上,记者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各类图表。“这些都是经过长期实验和反复推敲论证得出的一手数据。”宣益民表示,虽然是寒假,但对他们来说正是忙的时候。“模拟器开学后就要投入使用,不然会影响研究进度。”从揭示原理到产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场能源技术的革新已经开启。“我们建立了太阳能高效捕获吸收、热转换方法,提出了光热耦合高效太阳能清洁转换技术……这些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绿色航空燃料的大规模制备奠定了重要基础。”南航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刘向雷留学回国后加入团队,他告诉记者,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项热控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电子设备热控系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
做实验的间隙,宣益民不时走到学生跟前,讨论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研究课题选择、方案制订、进度安排到撰写修改,每个环节宣老师都亲自把关。我们有问题都能随时找到他,研究领域有任何新进展、新资料,他也会主动找我们讨论。”刘向雷告诉记者,“宣老师春节刚过就来实验室了,平时也没有星期几的概念。”
采访中,宣益民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报道他,要多鼓励年轻人,他们的进步才是事业发展的兴旺所在。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怨无悔,正是科研工作者用行动映照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在宣益民看来,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现在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科研工作者更要只争朝夕、埋头苦干,践科学报国之志,用真本领真功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应有的贡献。”宣益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