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凤思
“千秋城垣水为媒”,江西九江,东襟鄱湖浩渺,北枕长江滔滔,是一座由水而生、因水而名、枕水而居的城市。
在九江市浔阳西路的长江之畔,有一片特殊的建筑群——九八抗洪纪念广场。广场正中,高19.98米、四面镂刻着“1998”数字的九八抗洪纪念碑巍然伫立。广场北面,是一座长80余米驳船造型的建筑——九江抗洪纪念馆。
纪念馆里,当年人们使用过的橡皮艇、冲锋舟、海事卫星电话以及水壶、臂章、救生圈……一件件实物、一帧帧影像、一幅幅照片,铭记着20年前那段不平凡的日子。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8月7日13时50分,长江干堤九江段4-5号闸口大堤,经不住持续高位的江水浸泡和压力差,轰然倒塌,42万九江人民处于生死关口,绵延万里的长江可能由此改道,纵贯中国的京九大铁路或将面临中断危机,全国乃至世界为之震惊。
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4万余名官兵紧急驰援,与九江干部群众一道,昂首挺胸,死守江堤,与洪水展开生死大搏斗,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抗洪图,谱写下一首首气吞山河的雄浑诗篇。
时任陆一军一师二团“坚守英雄连”指导员的邱在文至今犹记,距离九江长江大堤决口不到6小时,接到抗洪抢险紧急命令的部队便已乘上火车奔赴九江,途中,官兵们向团党委递上了请战书——“尊敬的团党委:‘坚守英雄连’愿与洪魔决一死战,欲与惊涛试比高低。剩下一个排,我们当排长;剩下一个班,我们当班长;只要我连有一人在,就要誓死保卫九江大堤。请团党委让我们连担任攻坚任务。”1998年8月8日下午,“坚守英雄连”全体战士带着这份誓言抵达4-5号闸口,成为第一批上堤堵决口的战士。
构筑围堰,封堵决口,填塘固基……从8月7日大堤决口,一直到8月12日下午大堤堵口合龙, 参战九江抗洪抢险的官兵们始终奋斗在高温酷暑下。汗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的衣服浸湿,衣服上结出斑斑驳驳的盐霜。大家靠吃人丹、喝十滴水支撑着。热急了,有的官兵就用编织袋兜起江水冲头降温,有的干脆跳到浑浊的江水里浸泡一下再继续战斗。随着战斗时间的延续,队伍中伤病员不断增加。烈日烤、洪水泡、汗水侵,许多官兵烂裆、烂脚,身上长出成片的红斑、疱疹;填搬石块全靠赤手,许多官兵手指磨破了,砸坏了,大家都轻伤不下火线,带伤病坚持在一线。困倦袭来,他们就大把大把地往脸上抹风油精,驱赶瞌睡。有的大声叫喊几下,以此提神;有的使劲揪抓头发、相互拍打,刺激神经。极度的疲劳下,许多官兵的手脚都不听大脑使唤,脚下轻轻绊到一块小石头,就会重重地摔倒在地,有的走着走着睡着了……
那些日子,党心紧系军民心,党中央密切关注着灾情发展趋势和抗灾进展,时刻牵挂着受灾群众和抢险军民,中央领导同志亲临一线指挥,慰问作战军民。
那些日子,洪水无情人有情,全国人民情系灾区,一列列火车、一架架飞机、一队队汽车满载着物资、食品,满载着各地群众的深情厚谊,从各个方向往灾区集结。
1998年9月15日清晨,洪灾退去。勠力同心战洪魔,众志成城抢大险,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终于屈服在军民团结一心所迸发出的移山伟力前。
忆起那些日子,已是浙江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的邱在文依然激动不已:“20年后的今天,回望历史,激情依旧,令人永生难忘。伟大的98抗洪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凝结成一个坚固无比的精神共同体,为我们今天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有了这种牺牲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敌人不能战胜?”
忆起那些日子,时任九江市委书记,曾任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刘上洋在其作《九江赋》里写道:“最难忘一九九八,百年大水,恶浪排空,江堤溃决,世界震惊。军民挽手筑人墙,众志成城锁龙王。堵口成功,创人间奇迹。顽强拼搏,铸抗洪精神。”
20年过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在危难时刻全体民众所迸发出的坚强和勇气,力量和自信,那种品格和精神,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
如今的九江,正以纪念98抗洪胜利20周年为契机,大力传承弘扬抗洪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九江市委书记林彬杨说,九江将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着力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致力实现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以沿江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的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