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2018-12-20 03: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2018年秋季学期学员论坛发言摘登

  编者按

  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考探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办法路径,更加坚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培训部联合举办的“2018年秋季学期学员论坛”日前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主题,回顾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深入研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7位学员从不同方面,联系各自工作领域和实践进行发言。本刊今天推出论坛发言摘登,以飨读者。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供图

  农村改革40年经验和启示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彭建强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不仅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而且通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支撑作用、通过激活和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中国整个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引人关注的是那些带有规律性、趋势性特征,对未来农村改革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启示。

  第一,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创造和注重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尊重农民创造,就是在把握方向、坚守底线、明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农村市场化改革,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进一步破除生产要素流动限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第三,农村改革要坚持保障和增加农民权益。解决“三农”问题,不可能完全靠市场机制,还需要国家的支持保护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要继续扩大农民权利和增加农民利益,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农村改革要不断改善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改革是与宏观经济和城市等领域改革关联进行的,集中体现为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逐步破除和工农城乡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破解“三农”问题,我们坚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关系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民营经济要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常务副主任、党组书记 徐旭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新时代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不可或缺!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最根本的是高举伟大旗帜,彰显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有关非公经济的重要思想,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航标灯塔”和“定海神针”。要深刻体悟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早在浙江工作时期,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的“八八战略”就强调要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并领导制定系列政策措施,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制定了路线图。要深刻体悟这一思想的历史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从理论上得到深化、从政策上得到完善、从法律上得到保障,取得了历史性发展。要深刻体悟这一思想的历史飞跃。党的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最重要的是打造一流环境,构筑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要打造一流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打造一流政务环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持续优化项目投资、市场准入和人才引进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打造一流创新环境,抢占创新制高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要打造一流法治环境,建立常态化的法律维权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大力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最关键的是依靠市场主体,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广大民营企业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带动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模式创新,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广大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发扬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

  中国银保监会首席律师 刘福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改革发展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中国银行业因改革开放而壮大,建立了由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和合作金融组成的银行服务体系。中国银行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引入国际经验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拥抱科技,不断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银行业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必须相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金融、社会主义强国金融。银行业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形势,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银行业需要积极支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帮助民营企业跨越“融资的高山”。

  坚持以全面开放为方向。今年国家取消了外资对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限制,实行国民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修订将给予外资银行更大业务经营选择权和灵活性。下一步将继续以我为主,持续扩大开放,加快实现大型银行战略转型,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坚持以完善法治为引领。“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坚持在法治下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在金融改革开放中完善法治。结合金融监管体制调整,抓紧《商业银行法》等法律的修改。加强监管协调,补齐制度短板。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坚持以鼓励创新为动力。金融创新应当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合法权益。鼓励银行业探索信息科技手段,构建行业互联网金融生态;开发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

  坚持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底线。银行业要“练好内功”,提升公司治理,强化内控建设。监管部门要做好“看门人”“守夜人”,消除监管真空和监管交叉。坚持严格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根本政治保证

  湖北省鄂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严冀钢

  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回望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普惠于民,是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掌舵者、领路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40年最重要最宝贵的经验。

  新时代把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是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性。要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来执行。二是凸显党的领导的全面性。理直气壮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方略和重要内容,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具体到对每一项工作的领导上。三是体现党的领导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更加自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要“全面从严”。“全面”二字于内容上,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于对象上,从中央政治局带头做起,盯住“关键少数”,管住“绝大多数”,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于范围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特殊和例外。二要“永不停歇”。坚持“三个永远在路上”,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全过程。三要“抓早抓小”。监督在前、挺纪在前,贯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引导党员干部全面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自觉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要主动奋发有为,促进善做善为,严查为官不为,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划清干事创业与谋取私利、探索创新与投机取巧、改革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线,让那些“怕字当头”“顶着帽子、占着位置、混着日子”的干部无所遁形。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再出发的根本遵循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五矿资本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任珠峰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国企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国企改革,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正引领着新时代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国企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改革的执行力,以加快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为根本方向,大胆务实再出发。

  第一,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国企混改不是“一混合就灵”“混合治百病”,资本层面的混合仅仅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体系化的配套举措来“改”到位、执行到位。要混合资源,要混合出完善的运营机制;要混合人员,在充分落实党委职权的前提下,赋予董事会经营决策权,落实经理层市场化选聘,混合出有效的治理结构;要混合机制,设计奖优罚劣的竞争性市场化机制,混合出新型的劳动关系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要大胆创新试点并不断完善改革试点机制,实现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充分发展民营经济的共同目标。

  第二,突出抓好市场化经营机制是国企改革的内核动力。当前部分国企仍尚未建立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基于日常考核、分类考核的市场化评价要素和按贡献进行资源分配的机制,这未必完全是对方针政策的把握认识问题,而更是敢不敢闯、敢不敢破的执行问题。在锐意改革的同时,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做敢为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旗帜鲜明树立注重改革创新实绩的用人导向,增加改革创新实绩在干部考核中的权重,把全面深化改革中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实绩突出的干部用起来。

  第三,突出抓好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国企改革的“根”和“魂”。党对改革工作的领导体现在抓落实、见成效上,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力。一是要将党管干部原则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充分融合;二是要切实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营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党委和经营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三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反腐倡廉战斗堡垒作用,在公司管理各环节多措并举履行党委纪委监督。

  以扩大高水平开放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权衡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尤其是对外开放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困境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世界经济增长复苏的进程充满不确定性;逆全球化思潮涌起,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放慢;全球收入不平等加剧、产业空心化等问题正在困惑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投资经贸规则正面临重构,多边主义体制遭受挑战,少数发达国家发起的单边主义贸易摩擦增多,世界经济和全球经贸体制正在发生分歧和分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外部环境的这些新变化,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短期内我国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逆全球化思潮的干扰,对此,要保持高度清醒和战略定力。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加充满自信地看到,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对我国加快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格局、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更好彰显中国智慧等带来新机遇和新动力。事实证明,中国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无论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必将坚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也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应对任何外部的挑战。

  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理念,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紧紧围绕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国梦目标,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立高层次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领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二是加快开放倒逼改革,推动从制造业开放为主迈向服务业开放为主的新阶段,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三是实施双向投资强国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四是实施国际贸易强国战略,推动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升级转型;五是加快从政策性优惠开放到公平开放、主动开放、双向开放,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平竞争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六是积极参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顺应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和法制化趋势,在新一轮开放中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与法治进步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办公室主任 王松苗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从法治角度看,这些改变至少体现为三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是中国人的生活样态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党的执政方式看,40年的法治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7年的法制恢复时期,第二阶段是1997—2012年的法治确立时期,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的全面深化时期。循着三个阶段的法治轨迹,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逐渐改变依靠红头文件和政策治国理政的方式,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道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看,不断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事务的能力,努力推动各项治理“于法周延”与“于事有效”相统一。妥善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始终注重用法治引领和推动市场经济改革。4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从中国人的生活样态看,一方面,国家保护公民权利的法治之网越织越密;另一方面,限制公权力的制度笼子越编越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公检法司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等一批刑事冤假错案得以昭雪,张文中案等一批涉产权民事案件得到纠正,使社会公众增强了法治信心,依法办事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正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行动自觉。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反映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三是坚持依法治国,牢牢把握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四是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依法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统一。五是坚持法治与改革双轮驱动。六是坚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改革开放就一定能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0日 07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