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间,绿道旁,数百座中式或西式的独栋别墅像繁星一样散落在宝山村满目苍翠的山林间。“山高路又险,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是宝山村当年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宝山村,基本实现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被誉为“西部第一村”。
宝山村,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彭州市龙门山镇,距成都76公里,山的另外一头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接壤。“过去大家的日子太难过了,家家穷得叮当响。”村民鲁先让回忆,最穷的时候,人均口粮只有71斤,每年要靠国家供应返销的粮食才能维持半饥半饱。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宝山村村民在贾正方和贾卿两任书记的带领下,开始改梯地、植绿树、开矿山、修电站、办工厂、发展旅游等产业,走出了一条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贾正方回忆,1966年他因工伤致残提前退休回到了家乡宝山村,看到村民的生活感到很心疼。后来,贾正方通过带领村民进沟开荒,把遍地荨麻、荆棘的荒坡改成了梯田。一年下来,村第一生产队的粮食产量便从1万多斤变成6万多斤,不仅让村民吃饱了饭,还有了余粮。
这些变化,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971年,贾正方当选为宝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由于宝山村地处高山河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8亩,全村90%以上都是荒山野岭。“只依靠农业生产,要想让村民都富起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1978年,贾正方决定发展副业。
经过村民大会商议,宝山村决定:走出一条发展集体经济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宝山村的小伙子们走进了深山烧石灰、采硫黄、挖煤矿……一个冬天就挣下了1600元,并用1600元起家,在村里开了铜矿。贾正方说,铜矿3年的盈利是50多万元,这让村里更加坚信,要致富就必须要走工业化道路。
此外,宝山村还利用村里丰富的水能资源,建起100千瓦水电站,让煤油灯退出了宝山村。鲁先让回忆说:“发电那天,全村放鞭炮欢庆,家家户户晚上坐在一起看屋顶的电灯泡。”这座水电站,不仅供应了宝山村,还通过向外供电给村里带来每年几万元的收入。如今,宝山村已经在当地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拥有17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45万千瓦。
改革开放后,贾正方怀着“一定要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让广大村民共同富裕起来”的信念,带领全村人民创办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旅游。1996年,宝山村投入4500万元开发回龙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开始了转型发展旅游的道路。1999年,宝山村开发出地热温泉资源。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委书记、宝山企业集团董事长贾卿介绍,为了发展旅游,宝山村调整产业结构,将村里的20多家高污染企业关停,誓把青山绿水留给后代子孙。
经济在宝山村得到了高速发展,村民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但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宝山村遭受重大损失,全村倒塌房屋7078间,54人遇难,7个企业无法恢复,经济损失达27.8亿元。大灾面前,宝山村再次充分发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宝山精神,村党委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建房和恢复企业生产,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一手抓产业重建和发展,筑牢集体经济基础。
经过3年灾后重建,宝山村浴火重生。“重建时村里告诉我们要把未来发展考虑进去,村里可以为村民规划设计重建方案。”村民赵雷说,对重建的重视给大家打下了发展旅游的好基础。现在,宝山村已有乡村民宿、农家乐363家,2017年接待游客111.1万人次,实现收入8000余万元。
截至2017年底,宝山村工农业总产值80亿元,是人均年收入6.6万余元的富裕村。“过去40多年,宝山村坚定不移发展集体经济,成立了集体控股,村民、职工参股,创建起拥有26家企业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宝山集团,形成了一三产业互动、产村相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贾卿介绍,宝山村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以效率优先、兼顾整体的原则,设计了工资、奖金、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形成了村民人人持有股份,年年享受分红的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改变了宝山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未来,宝山村将在新型材料和电子领域进行突破,实施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布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互促双赢,与村民共同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建设更加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