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海互助:“四策并举”的特色脱贫之路

2018-11-30 03:3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距离省会西宁25公里的互助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土族为主体的自治县。因土族妇女喜欢身穿代表彩虹色彩的红、黄、蓝、白、黑、紫、绿7色花袖衫,互助又有“彩虹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互助县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凝心聚力,求真务实,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为带动、生态扶贫为助力、易地搬迁为突破、民生保障为依托,“四策并举”的特色脱贫之路。

  发展产业拔穷根

  “尊贵的客人啊,欢迎到土乡来!吉祥美酒敬您,洁白哈达献给您!安昭嗦罗罗,安昭嗦罗罗……”听着优美的歌声,看着曼妙的舞姿,品尝醇香的青稞美酒,这是“彩虹之乡”特有的迎客礼。

  “2017年我们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835万元。”威远镇小庄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国龙说,通过深耕安召舞、土族盘绣等民俗文化资源,20年前他们就开始发展农家乐产业。

  集土族民俗历史、宗教艺术及青稞酒文化为一体的土族故土园景区是互助县精心打造的5A级景区,景区辐射带动全县旅游产业。“今年游客数已超过100万人次,收入突破3.5亿元。”景区负责人高和伟说,如今在土乡,旅游接待户达到220余家、从事文化旅游产品加工专业户超过500家。

  “去年种了2亩当归,收入8000元,今年扩大了10亩,预计收入4万元。”东沟乡昝扎村村民李永鹏笑着说。

  作为青海省农业大县,大力发展中藏药材产业是互助县重要的产业规划。2017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6万亩,产量达3万吨,总产值达2.5亿元,今年种植面积翻倍。

  “要脱贫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互助县县长安永辉介绍,目前该县有33家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链条。通过中藏药材种植产业,参与的贫困户接近9000户,人均增收1300元。今年,参与种植的贫困户达到1万多户。

  生态扶贫去穷业

  “我当生态护林员两年了,主要工作就是巡山防火、清理垃圾。”王永利是巴扎乡甘冲沟村的贫困户,护林员一年15000元的收入让他脱了贫。

  “这就是我们实施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实际效果。”安永辉说,互助县在强化森林资源管理队伍的同时,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使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获得就业和脱贫机会,特别是为因地理条件受限、交通不便、自身无增收技能、贫困程度深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全县共有生态护林员1011名,年发放管护费用810.72万元,人均年补助14400元;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护林员467名,年发放管护费用380.36万元,人均年补助8155元。

  互助县北倚祁连山,是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部分,2014年以来,互助县贯彻《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文件要求,近九成面积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停喊“工业化”口号,关停一批造纸厂、水泥厂和采矿场。

  “我们将生态建设和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吸纳贫困户参与造林绿化脱贫增收等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安永辉介绍,仅2017年,互助县为18个乡镇287个村的81084户农牧户发放补助资金633.67万元。

  易地搬迁挪穷窝

  五十镇班彦村是互助探索贫困边远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模式的缩影。搬迁前班彦村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交通难、种地难,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群众生活异常艰苦。自2016年实施易地搬迁以来,129户村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烧上了天然气,睡上了电暖炕,实现了“搬出大山去,拥抱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2016年以来,互助县投入财政补助资金4亿元,共完成8个乡镇16个村1540户的易地搬迁,其中贫困户652户2344人。”县委书记陶启业说,互助县在易地搬迁项目中,着眼贫困群众长远发展,坚持把易地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整合新农村建设中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扶贫等项目资金,力促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一次到位。

  走进修葺一新的班彦新村,一排排簇新的瓦房、一条条规整的巷道、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让昔日的穷山村焕发出新风貌。

  年近八旬的吕有荣老人说:“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前想都不敢想。”

  “离城里近,孩子上学方便,自己进城打工也方便,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从蔡家堡乡大二村搬迁到塘川镇新村的李香兰说。

  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群众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近年来,互助县顺势利导,通过“雨露计划”等方式对搬迁群众进行培训,因地因村因人开展特色种养殖、民俗产品、商铺经营、乡村旅游等产业配套扶持,贫困村实现了从异地搬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民生保障改穷貌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为此,互助县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全面核查低保兜底人员,落实低保兜底政策,确保实现深度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

  “为积极推进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2017年互助县共落实社会保险资金5.4亿元,发放城乡低保金、优抚补助等各类救助资金1.7亿元。”陶启业介绍,目前,互助县已为4.8万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扶贫台账,分类管理、动态跟踪,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助、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补贴、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商业补充保险等30余项保险补助制度,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全覆盖。

  筑牢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网,建设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互助县实现城乡居民医疗参保率100%,为贫困户开设结算绿色通道,贫困户持身份证可免押金直接住院,治疗后出院一次性结算。全县294个行政村均配有乡村医生和保健员,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95%。以全方位的医疗保障网切实缓解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

  互助县还积极制定落实学前一年教育免费资助、两免一补、高中贫困生补助等11项教育补助政策,2017年下拨各项教育惠民资金3902万元,受惠学生8.8万余人。培训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20余万人次,实现拥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脱贫。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30日 02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