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陕西宝鸡古称陈仓,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农村政策指引下,宝鸡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创造了非凡奇迹,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偏僻小镇到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的“四个历史性跨越”,古陈仓百万农民富裕安康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鲜萍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宝鸡市农业生产以简单的种粮和分散的个户养殖为主。随后通过持之以恒抓结构调整、品种改良、扶持服务和补贴补助,全市“粮为基础、畜为主导、果菜为特色”的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品质不断提升、产量成倍增长,土地产出率逐年提高,成为全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奶牛、高山蔬菜生产基地,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2017年,宝鸡粮食总产量142.90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粮食直补政策全面落实,农机、良种等补贴政策受益面不断扩大,支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9.70亿元;牧业总产值102.27亿元;林业总产值12.54亿元;渔业总产值1.28亿元,与1978年的生产收入有着天壤之别。
改革开放40年来,宝鸡市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逐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364个,占全市总数的43%;5~10万元(含1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138个,占全市总数的16%;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119个,占全市总数的14%。
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明星村、典型村。金台区陈仓镇东岭村成为全省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一面发展大旗。改革开放前,东岭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均3分地。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东岭办起了黑白铁皮加工铺,1985年扩大经营范围,成立了金台区东岭机械铆焊厂。之后,村里经过研究,将这个资产不足万元的厂子交给村民李黑记承包经营。到1994年,企业产值已过亿元,固定资产达2000万元,成为全市企业发展的典型。2000年,以东岭铆焊厂为主体成立的宝鸡东岭集团,又改制为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村民成为企业股东。40年来,东岭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百余家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2017年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61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8位,被誉为“中国西部第一村”。
近年来,宝鸡市把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创新思路,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三农”投入和涉农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955个,带动农户1.7万户,从业农民人均收入2.01万元;乡村旅游实现综合收入18.9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3.7亿元。特别是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创业、外出务工实现转移就业,让农民成为支撑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农民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
2017年,宝鸡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9元,是1978年的88.9倍。以东岭村为例,目前村民的收入构成,一是股份分红,改制时全村每家都有股份,每年坚持按20%兑现分红;二是工资收入,全村95%的劳动力在企业上班,他们的工资收入从数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三是集体分红,全村每人每年由村集体分红,2017年每人分红3万元;四是集资分红,村民如果有闲钱,可以交给企业,每年按10%的红利分红;五是租赁收入,村民把多余的楼宇对外出租。由于有这些保障,东岭村在发展中,无一户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