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东红
作为国家吕梁山特困片区县、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素有“天下名州”之美誉的陕北绥德县扶贫攻坚任务相当繁重。
为决战决胜这场伟大的战役,近年来,绥德县以“推动产业覆盖、完善利益联结、实现精准帮扶”为主线,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政法综治、统战群团、人大政协、宣传文化“五大助力”,强化组织领导、攻坚力量、资金整合、作风建设、技术指导“五大保障”,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为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工作树立了典范。
形成74个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源头活水”
“我在园区有耕地股4股、人口股6股、产业扶贫股1股,加之我和妻子在园区打短工,今年收入已达3万多元,脱贫不存在问题。”面对记者,绥德县薛家河镇雷家峁村的雷永丰难掩内心的喜悦。为此,他于今年8月24日主动写了申请书,要求退出贫困户账簿。
雷永丰是薛家河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受益人之一。据薛家河镇镇长许文元介绍,为了使全镇未脱贫人口早日脱贫,2017年以来,薛家河镇大力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以雷家峁村为核心示范,打造了雷家峁村现代农业园区,创新性地提出了脱贫攻坚“三变改革+三种模式+三套办法=三项收益”的新思路,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路子,扎实推进了乡村振兴。
“三种模式”即探索建立了“党建统领、企业引领、农民认领”三种发展模式,整合后的5000亩土地规模化、标准化栽植3年生短枝富士苹果大苗,果园成型后由雷家峁村集体和陕西果业集团各占2500亩产权,从根本上解决产业不强劲、增收没保障、脱贫缺动力的问题。“三套办法”即推行“土地经营入股、政府产业资金配股全镇未脱贫户、企业择优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务工”的办法,让群众有稳定的短长期增收,最大限度地让利贫困户。“三项收益”即雷家峁村土地经营入股分红收益、政府产业资金配股全镇未脱贫户入股分红收益、企业择优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务工收入。
经估算,雷家峁村入股农民在资源入股、经营分红和劳务收入的推动下,人均年收入约1.6万元。配股贫困户在前3年享受由陕西果业集团以入股5000元基数的40%、15%、15%保底分红,第4年起以亩产收益值的1∶1比例给予股民分红,共计25年,贫困户可享受零风险收益。
农村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是助推村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薛家河镇的产业发展之路只是绥德县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例证。据悉,2017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春风吹到绥德后,该县通过多方调研考察和招商引资,结合各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今年,绥德县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共投入近5000万元,在每个镇(中心)至少打造了一个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全县已形成74个试点,为农民脱贫攻坚注入了“源头活水”。
多种扶持模式照亮贫困户脱贫之路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长远之计,是实现贫困户“脱得了、不返贫”的必由之路。但发展产业,广大贫困户存在缺资金、缺技术和怕担风险、自身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让广大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建设中来,实现创业就业,是绥德县委、县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精准识别找穷根是前提,创新模式抓扶持是关键。只有为广大贫困户栽下‘摇钱树’,才能让他们走上富裕路。”绥德县县长姬跃飞说。
为此,2017年9月30日,作为全国苹果优生区,绥德县积极推动成立了陕果集团绥德有限公司,为该县苹果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该公司负责人贺郭伟说,为了推动绥德产业扶贫、果业发展,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扶贫模式,已惠及4个镇(中心)1862户贫困户。
据了解,截至目前,绥德县果树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山地苹果20万亩,苹果远销俄罗斯、缅甸、泰国、蒙古、尼泊尔等国,今年可创产值2.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推动传统苹果产业发展的同时,绥德县还加大光伏等新型产业的开发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有效拓宽了贫困户的致富增收渠道。近两年来,共建成23座村级光伏电站和5座联村光伏电站,总规模达28000千瓦时,预计年收入达2800万元左右,惠及贫困户4757户,照亮了贫困户脱贫之路。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据绥德县委书记李永奇介绍,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该县重点培育壮大山地苹果和设施农业产业化建设,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电商、光伏等新型产业,拓展“订单农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格局,涌现出了艽园便民服务中心赵家坬村、名州镇裴家峁村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产业扶贫典型。与此同时,还培育打造了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38个、家庭农场182个和电商企业20多家,让16437户39398名贫困人口受益。
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让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
“我几乎年年都种红薯,可从来没像今年这样产得多、长得大,最大的一个竟然有7斤多。”10月10日,在绥德县首届“农民丰收节”暨沙地红薯产业扶贫和特色农产品交流展销会现场,72岁的崔家湾镇贺家湾村村民贺汉深高兴地说。原来,在政府的科学指导下,贺汉深今年采用了新的红薯苗,半信半疑地只种植了4分地,没想到竟然收获了2000多斤。
无独有偶。绥德县绿缘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治国说,今年合作社打造了200亩红薯示范基地,亩产达5000斤。由于“绿源牌”沙地红薯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身价”显著提升,现在每市斤卖到6元。同时,合作社还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523户贫困户参与红薯产业发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据了解,绥德县目前红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涉及农户5000多户,年产量达6万吨,年产值1.2亿元,小红薯已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长效产业。
据绥德县扶贫办主任刘树雄介绍,近年来绥德县利用无定河和大理河流经该县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县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4473亩,塑料大小拱棚8000多亩,初步形成100亩规模以上的日光温室专业示范村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