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色列:期待进博会成为联系各国的纽带

2018-11-04 03:4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特别关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光明日报驻开罗记者 肖天祎

  11月5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埃及作为主宾国参展,记者在开罗各处感受到人们对于进博会的热情与期待,而驻埃及的各国大使也在热切关注本国参与进博会的相关情况,希望借此次盛会之机,促进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间的商贸往来。日前,以色列驻埃及大使大卫·戈夫林就专门向本报记者表达了他对进博会的期待。据戈夫林介绍,以色列将在进口博览会上以“创新”为主题设置国家综合展馆,以色列的企业期待参加上海进出口博览会,将其视为继续扩大中以贸易规模、吸引中国外资的良好机会。

  戈夫林表示,中国是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回顾2017至2018年,以色列对华商品出口增加了80%,达到了每年28亿美元,双边贸易总额超过130亿美元。中以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以色列希望获得中国的投资,中国希望以色列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二者实现了双赢。戈夫林希望双方能继续扩大贸易合作。中以在“一带一路”合作的框架下,有很多重点领域亟待开发和拓展。一是农业开发,特别是沙漠农业。以色列对于不同的农业作物有着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可以和中国分享这方面的经验,促进两国的农业技术合作与开发。二是水资源开发。历史上以色列曾因与阿拉伯国家的水资源争端爆发了1967年中东战争。不过经过了几十年的科技发展,如今以色列掌握了水资源开发、精确利用、回收、净化等方面的高科技,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水资源开发研究既是以色列的国家战略,也是以色列首屈一指的科技成果。戈夫林认为,相对于因争夺水资源产生矛盾,以色列更希望各方能共同开发,为地区的民众提供满足生活所需的、高质量的水资源。三是科技合作。以色列是科技强国,中以可以在基础设施、制药等高科技领域展开合作。同时以色列希望能借“一带一路”提供的合作机遇,同周边国家展开务实合作。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如果能推动地区内的国家协同合作,那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也会有效减少地区冲突。

  戈夫林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球性倡议,可以串联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和能力,将国与国和民与民联系在一起。中国正努力打造现代“丝绸之路”,而无论如何以色列都希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此外,“一带一路”倡议还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在促进经贸联系的基础上使冲突各方产生利益共同点。只有地区各方真正认识到和平、繁荣、发展的意义和路径,才能放下成见走向和平。因此必须让民众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方法,而武力冲突没有赢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让各方认识到,合作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戈夫林举例,“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点领域是建造铁路等基础设施。如果埃及和以色列之间能建造起高速铁路,那么以色列的商人仅仅需要两个小时就可以来到开罗,这将大大促进埃以之间经贸联系和政治联系。同样,以色列和约旦的铁路项目也正在规划。在地区内串联基础设施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和平稳定、互利共赢,这也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理念。

  戈夫林提及了三个中以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一是卡麦尔公路隧道。中国在项目签约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项目的交付,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大大震惊了以色列的政府和民众。二是特拉维夫轻轨隧道。特拉维夫轻轨红线是特拉维夫轻轨系统的首条线路,从策划到落地实施历经多年,受到以色列全国关注。中国中铁隧道局及当地合作伙伴索莱尔博奈公司组建的联营体承揽此项目。三是阿什杜德的港口项目。戈夫林认为中以合作是非常成功的,上述几个项目也大大加强了以色列内部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以色列的对外经贸联系。

  中美贸易摩擦方面,戈夫林表示,以色列希望中国与美国能共同努力化解冲突,不希望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关系继续紧张恶化。美国是以色列的盟友,而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日趋紧密。以色列不希望美国的施压影响中以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中国目前与以色列保持了良好的沟通,过去四年每年双方都组织了高级别代表团会晤。

  戈夫林指出,中以在学术交流上成果丰硕,以色列理工学院与广东汕头大学合作举办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采取了以色列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获取以色列认可的文凭。2017年8月13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首届新生入学。在民间交流层面,去年中国赴以色列游客增至12.3万人次,同样每年有近8万以色列游客赴华游览,每周有36架航班往返中以。

  最后,戈夫林期待以色列企业能利用参加上海进博会的机会,展现以色列科技公司的雄厚实力,进一步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在各领域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务实合作。

  (光明日报开罗11月3日电)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4日 08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