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郭红松摄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这个节目通过视听说、声光电等形式,多方位、立体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用典、如何贴近百姓、如何传承传统、如何阐释思想,寓教育、生活于一体,传达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一是赋经典以活力。该节目所选用的经典,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学习、工作的积累,也是他长期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体悟。这些内容既充满哲理,也温情脉脉,与党群干部需要相适应,与当下现实贴近。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中,充分感受到了自然、随和、真诚的亲和力,感受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感受到了古人的执政智慧与人民情怀、赤子之心的交融,浸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二是赋语言以魅力。节目中既有口头语言,又有书面语言。将习近平总书记为何用这个典、用典的目的、用典的效果,以完整的逻辑体现出来,将严谨的理论、抽象的经典妥帖地转化为亲民的、大众的视听语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语言上既大气磅礴、掷地有声如洪钟大吕,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闲话家常;既有小故事讲大道理,形象比喻、俗文俚语等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身临其境,也有深奥哲理的通俗化,信手拈来的文章佳句、诗词歌赋与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相交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中汲取智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是赋思想以生命力。该节目是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经典、理解经典并活学活用转化为个人思想的范例。他的思考与实践、他的用典与阐释,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赋予了这些经典以思想张力,在呼应新时代、回应新要求、适应新形势的过程中吸纳经典精华、化为己用,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赓续传统,也契合当下,更指向未来,让思想之树常青,让思想充满生命力。
四是赋青年以吸引力。该节目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青年的重视。比如现场的观众多为高校青年大学生;在经典释义人和思想解读人的选择上也安排了不少中青年教师和学者;内容选取上也有不少青年习近平的故事素材,等等。这个特质背后的逻辑,在我看来,一是经典思想需要青年去传承,因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也一直非常重视青年群体;二是青年需要经典思想作为精神的支撑和灵魂的支撑。当“新青年”遇上“微时代”,当“新青年”赶上“快车道”,我们需要通过话语转换吸引青年、影响青年和引领青年。
[责编: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