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子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刷票出站,人海中还是一眼认出了之前只在照片上见过的郭老师。他用夹杂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和大家交流,语气温和,为了让我们听懂而有意放慢语速。
来到郭老师的工作室,桌上有电脑和打印机,还有各种文件和资料,两捆获奖证书和其他的纸一起整齐地堆在墙边。右边有一个橱柜,摆了“福建省杰出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的”两张证书,柜边还有两个放着其他师生口中的“自制教具”和一些航模元件。虽居陋室,却对教学、科研设备从不吝啬,他为学校置办打印机,他自掏腰包,购买材料,抱着“科教兴国”的理念,不让孩子们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接受科学教育的机会;顶着经济压力带孩子们走近自然,启蒙他们的科学意识,带给这座小山城一抹绚烂童真、生机盎然的科学色彩。
用一位老师的比喻来说,在这里,一开始小学科学教育就好像人身上的“阑尾”,少了无关痛痒,多了惹是生非。而郭老师让我们发现,其实不然,这反而是一块未经打磨的上好玉石,要慢慢打磨,悉心呵护,静静等着它带给大家无穷无尽的惊喜。
的确,这带给了大家惊喜。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写作文善于以做过的科学实验为素材,“因为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孩子们的描写丰富细腻、生动有趣、独一无二。”一位语文老师这样告诉我们,眼里满是欣喜,“郭老师的确很有远见,科学教育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都很意外,也替他感到开心。”
郭老师对于科学教育的坚持是有力量的。那些脚踏实地令人敬佩的人,心中有的,是不变的信仰,他们从未放弃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