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三次分拣,让垃圾分类有序进行

2018-06-13 05: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四种桶,看见见,蓝和绿,红和黄。可回收,蓝色桶,金属类,塑料干,废纸品,包装盒,再利用,可加工……”最近,福建厦门翔安答嘴鼓非遗传承人郭建居为垃圾分类专门制作了一首闽南话版答嘴鼓,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厦门翔安区的垃圾量成倍增加,造成收集、转运和处置困难,垃圾乱扔乱放、堆积如山的现象频频出现,给生活环境带来极大影响。从2017年开始,翔安区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垃圾革命”,让这个因地理劣势而经济起步最晚的区,在农村垃圾治理上迎头赶上。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三次分拣,让垃圾分类有序进行

经过“垃圾革命”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澳头村干净整洁。朱毅力摄/光明图片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三次分拣,让垃圾分类有序进行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琼坑村的村民正在进行垃圾分类。许竞雄摄/光明图片

  干部做表率严格督查问责

  眼下,翔安区的社区干部十分忙碌,在参与培训之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向百姓宣讲生活垃圾分类常识,确保垃圾分类的理念家喻户晓。

  在舫星社区万科金色悦城小区内,记者看到标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四色垃圾桶整齐摆放。据了解,目前翔安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超过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2017年翔安区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区长胡盛担任组长并提出,必须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面参与的工作原则,各级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直接挑起垃圾分类重担,带头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切实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琼坑村还开创了“镇、村、片、组、户”五级联创网格化管理模式,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挂钩联系5至10户家庭,指导村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通过细化目标划定责任区域,以点带面促进任务化整为零,推动垃圾分类向纵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党员联系户、村民代表、妇女委员带头表率,做好垃圾分类,并且自觉接受监督。

  翔安区还制定了严格督查考评制度,由区文明办、区考评办定期或不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评,考评内容不仅包括组织领导、宣传发动、人员培训、劝导员配备、目标完成、源头分类、中转运输等各个方面,对推进不力、效果不好、成绩较差、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实行督查和问责。

  垃圾直运 告别二次污染

  每天傍晚,一辆辆密闭式压缩垃圾直运车,穿梭在翔安区新圩镇各个村,收集村内的生活垃圾。垃圾直运车将垃圾分类桶直接吊起,桶中的垃圾被倒进车内,全过程没有滴漏。这种垃圾“快递式”直运新模式,让新圩镇摆脱了二次污染的尴尬。过去,镇里一直沿用传统的垃圾清运模式。在垃圾中转环节,由于劳动强度大,垃圾池平均三五天才能清空一次,而且容易发生滴漏,造成二次污染。加上村居垃圾池配套覆盖面小、分布不均,满足不了收运要求,导致垃圾乱堆放现象突出。

  为彻底解决传统垃圾运输模式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新圩镇于2016年底在厦门率先启动垃圾直运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买10辆垃圾压缩车、2100个垃圾分类桶,并制作了118块环卫工人责任牌。为保证垃圾直运模式规范运作,新圩镇还专门委托镇属企业新曦公司,对全镇的清洁工人、管理人员和车辆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垃圾压缩直运车个头只有中型卡车般大小,但其后部伸缩自如,可一口气“吞”掉30个桶垃圾,并且像公交车一样,根据固定线路每天定时收集垃圾,“快递式”直运到东部固废中心,做到“日产日清、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

  “以前,村民把垃圾随便扔在路边,大风一吹,满大街都是垃圾。”后亭村村民黄腰治告诉记者,自从推行了垃圾直运措施,从村民扔垃圾到垃圾被运输车带走,真正做到了全程不落地。

  目前,新圩镇初步实现16个村(居)“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营造出整洁、优美、有序的城乡环境。

  两年来,新圩镇垃圾直运模式带来的显著变化,用村民的话说就是:“二次污染没了,村居环境美了。”新圩镇也在全区卫生评比中扬眉吐气,从过去的垫底直接跃升前列。这一运输模式也正在翔安区进行推广。

  村民把关 实现源头分类减量

  “菜叶、果皮、剩饭剩菜等会烂掉的是厨余垃圾,要倒在绿桶里,不容易腐烂的放橙色桶里。”在内厝镇琼坑村,家家户户门口都立着绿橙两色垃圾桶,供村民把可腐烂、不可腐烂的垃圾区分开。

  “现在,村民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能达到90%。”琼坑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锚说,这套分类标准虽算不上有多准确,但简洁易懂,符合农村的实际,村民在源头把好第一道关,真正做到了从源头分类减量。

  垃圾分类督导员李红模说:“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老人、妇女、孩子多,跟他们说可回收、不可回收,不一定听得懂,但会不会烂,一听就明白。”每天早上6点,李红模抓着火钳出门,挨家挨户地查看分类垃圾桶。全村228个垃圾桶都有固定编号,对应着家庭户的门牌号,谁家分错了,都会被他一一纠正。

  自从被翔安区确立为“垃圾分类示范村”以来,琼坑村以创建“清新琼坑”为目标,紧扣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减量,从家庭源头主动分类,到督导员督导分拣,再到保洁员上门分类收集,建立起三次分拣的收集体系。

  早晨8点、午后3点,分片保洁员吴桂花和同事会开着垃圾清运车,来到村民家门口,他们熟练地将会烂和不会烂的垃圾分装到清运车的相应分隔区内,对垃圾再次进行分拣,厨余垃圾送到收集点,由市政集团厨余垃圾专用车外送处理。

  “三级分拣模式鼓励家庭从源头分类、督导员定点分拣、保洁员上门分类收集,确保垃圾分类自下而上进行。”内厝镇环卫所所长林党生说,琼坑村取消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村保洁员每天将可腐烂与不可腐烂垃圾分类收运到收集点,市政集团定时转运,做到日产日清、不留卫生死角,实现垃圾从投放到处理全程不落地,大大减少了蚊虫滋生的可能性,净化美化了村庄生活环境,让村民从垃圾分类中受益。

  垃圾被收集运走后,琼坑村77号住户李大姐将垃圾桶清洗干净放回原处。她说,保洁员清走垃圾后,大家都会自觉对自家的分类桶进行清洗。琼坑村一整套符合村情民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不仅帮助村民们形成了文明环保的好习惯,还大大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3日 07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