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
农村垃圾治理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农村地区的垃圾治理问题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农村的垃圾治理情况如何?农村环境治理面临哪些难题,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记者:当前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如何?
党国英:近些年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状况有较大改善。在全国村庄中,对垃圾做集中处理的村庄约占65%。这项工作的开展极大提高了村庄的整洁度,美化了村庄环境。调查发现,这项工作加上“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以及村内道路建设,是最受农民欢迎的村庄环境建设工作。
记者:农村环境治理还有哪些关键难题亟待破解?
党国英: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村庄垃圾处理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成本比较高,有的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
二是现有财政制度不能对垃圾处理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村庄公共设施投入一直没有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由公共财政承担下来,集体经济组织通常被看作投资和维护的主体,农村垃圾处理的相关投入不足,会直接带来处理中的各种困难,比如因清运成本大而不及时清运等。这些都明显需要更多、更充足的资金投入。
三是利益关联机制不健全,不能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村庄建设,自觉维护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居民缴纳的物业费包括垃圾清运和污水排放的项目,而在农村,虽然大的管网建设由政府承担,但目前农村组织向农民收取物业费还很难。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您认为有没有好的解决思路?对具体举措您有何建议?
党国英: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从长远看要依靠城乡统筹发展来解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以后,农村人口会大量减少,逐步增多的专业农户会居住在小型居民点。在少许几家农户构成的小型居民点,其实不需要很多公共服务设施,垃圾可以由农户定期运送到指定地点。另外,在人口自然迁徙过程中,一部分村庄会消失,并演化出一些万人左右或更大规模的社区、市镇。这些市镇实现垃圾处理的规模效益比较高,也容易兴办质量好的学校,人口规模会比较稳定。分散居住在小型居民点中的专业农户,可以到这些市镇享受如同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这是欧美城乡人口布局演化的基本经验。实现这个目标后,类似农村垃圾处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国内很多地方也创造了一些农村垃圾处理的有效机制和可行的技术路径。例如,有的地方政府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将垃圾处理的费用纳入经常性预算予以保证;还有的地方政府将村庄分成几种类型,对其中人口会在较短时期内大幅度减少的村庄,只提供简单实用的垃圾处理设施,而将建设重点放在人口规模较大、也比较稳定的大型农村社区,提高了公共投入的效率。这些经验都可以借鉴学习。
记者:农村垃圾处理应如何用体制机制创新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如何吸引全民参与,从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党国英:从我的调查思考看,农村垃圾处理最终还是要走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路子。要探索在大型农村社区或农村市镇收取物业费的办法,在这项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其中包括让社会资本发挥作用。主要基础设施投入和维护还是要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引导慈善机构介入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