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汶川十年 我们平安长大

2018-05-10 03: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汶川十年 我们平安长大

——“安康家园”用10年讲述温暖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王海磬

  永恒、永好是父亲给她和弟弟起的名字。2008年5月12日,在永恒的人生中留下了永远磨灭不掉的印记,父母双双在地震中不幸遇难。那一年她8岁,而弟弟刚满8个月。同年9月,永恒被接到山东日照市“安康家园”,一年后,来到四川成都市双流区“安康家园”。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让一批孩子不幸失去父母。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日照钢铁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安康家园”公益项目,第一时间转移安置了712名孤困儿童。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介绍,由于有一部分孩子后来陆续找到父母,这一公益项目最后接收救助了672名儿童。

  “安康家园”对永恒来说就是第二个家,她在这里有了很多兄弟姐妹,有“安康妈妈”温暖的拥抱,有好姐妹说不完的悄悄话,有每天放学回家园长“胡爸爸”带着哥哥弟弟习武健身的场景,还有每年和小伙伴一起庆祝生日的蛋糕。

  如今,永恒在成都棠湖中学读高三,即将迎来人生的大考。10年过去,在这个“大家庭”里,绝大部分孩子已长大成人,还有48名孩子因年龄尚小,继续在“安康家园”生活学习。

  给孩子一个家,愿他们平安健康

  4月的一个周末,“安康家园”的小院里,园长胡源忠拿起吉他,带着孩子们一起弹唱歌曲《安康》:“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毕业的愁;让我感到不适的,是即将的自由;余路就要自己走,你向我挥挥手……和我在梦中的安康走一走,直到所有往事都模糊了也不停留。”

  今年,是“安康家园”成立10周年,胡源忠把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成都》改编成了《安康》。他希望用歌曲感谢社会各界给予孩子们的关爱。

  “我是2009年7月来的,一直到现在。”胡源忠声音洪亮,笑容可掬。从部队转业前,他曾任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擒敌术教练,执教女子特警队多年。在孩子们眼里,他像一座威严的大山,是“安康家园”的大家长。

  “安康家园”有一本《安康家园志》,记录着10年间家园发生的每一件大事。

  第一年,孩子们大多在日照“安康家园”学习生活。日照“安康家园”特招了一批有幼师教育、医护工作经历的“安康妈妈”。同时与天津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多家大学和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定期对孩子们心理问题进行检查和治疗,保障他们顺利度过灾后心理危机期。

  2009年8月,经过一年建设,双流“安康家园”正式落成。日照的孩子们开始往双流转移,同时被分别安置在四川成都的棠湖小学、九江中学、棠湖中学、双流艺体中学、成都电子信息学校5所学校就读。

  给孩子一个乐园,愿他们找回笑容

  2008年后,汪玉和汪琳姐妹俩再没有争吵过。汪玉说:“地震之后我们一下就长大了。”那一年,家住绵阳市北川县的汪玉13岁,读初一,妹妹汪琳12岁,还在念小学。回忆往事,汪玉说,她在日照“安康家园”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让自己慢慢接受了现实。

  起初,汪玉最难克服的是失去亲人的孤独感,觉得自己没有依靠,而每当伤心哭泣的时候,总是妹妹安慰和鼓励她。说起妹妹汪琳,汪玉说:“她比我坚强、冷静,考虑问题也更周到,脆弱的反而是我。”

  在汪玉的印象中,“安康家园”是个“很有爱的地方”,“安康妈妈”一直陪伴和关爱她们,至今她和山东的“安康妈妈”任阿姨仍保持联系。“当年,任阿姨一人带6个孩子,她每天睡在客厅,接送我们上学放学,带我们去吃饭和参加各种活动,我们有烦恼时都会跟她讲。‘安康妈妈’的陪伴,仿佛让我们找回了缺失的母爱,也找回了笑容。”汪玉说。

  在双流“安康家园”,孩子们的笑容散落在每个角落,在墙上的巨幅照片中,记录着花季少年开心爽朗的笑颜;在宿舍走廊的墙面上,定格着孩子参加活动欢欣雀跃的瞬间。

  家园为孩子们找回笑容,笑容陪伴孩子们成长。

  “这10年,我们就是孩子们的家长,除了学校的教育,家园的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胡源忠说,“安康家园”公益项目的一大亮点,就是把儿童灾后心理康复作为关键问题加以关注解决,与国内多家院校、医院合作,定期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评估工作。“安康家园”的管理人员及“安康妈妈”上岗前,都要参加心理疏导知识培训,并定期接受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

  “安康妈妈”李书曼从开园之初就在这里工作,对她而言,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虽然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但不能把这群孩子当成脆弱的水晶花,而要“一般化”对待。从洗衣叠被、打扫卫生,到言谈举止、待人处事,“安康妈妈”悉心教导,努力让每个孩子成长为自食其力的人。

  “安康家园”从不回避地震灾害,每年都对孩子进行地震知识普及和灾难逃生教育,也有专业的心理组织和教育机构,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安康家园’所体现出的复杂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在公益组织援建的项目中首屈一指。”朱锡生表示,“安康家园”现代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家庭式氛围,以及对孩子们采取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培养教育模式,体现出保护儿童、尊重儿童、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儿童优先”原则。“这一公益项目将持续资助孩子们完成最高学业,将爱心承诺进行到底。”朱锡生说。

  2014年,汪琳以605分的好成绩考入厦门大学,今年又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汪玉也已经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汪琳说:“‘安康家园’是我快乐成长的乐园,我在这里圆了大学梦。我的梦想是在这里起飞的,所以我会把这个‘家’永远珍藏在心里。”

  愿孩子们面带微笑满心幸福

  双流“安康家园”宿舍楼前的墙柱上贴着孩子们10年前和现在的对比照片,这是成长的印记。那个稚弱幼童,已成为英俊少年;那个热血男孩,已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那个羞涩的女孩,成为了面带幸福微笑的新娘……

  10年后的今天,走出“安康家园”的藏族姑娘周艳,已经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做着一份平常人眼里“女汉子”才会选择的工作,她在四川航天中瑞工程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塔吊司机,已经开了6年的塔吊。周艳说:“在家园,‘安康妈妈’教会我很多。我要自立自强,也懂得,自己的责任自己担,自己该做的事自己做。”

  汶川地震后,周艳又经历过雅安地震、九寨沟地震,死亡曾一度离她很近。周艳说,每一次都像劫后重生,感觉每一天都是赚到的。“我老家还有爷爷奶奶。我父母去世了,爷爷奶奶是最难受的。经历了地震之后我觉得,如果你自己都不坚强,怎么给他们安全感。现在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活得开心快乐、积极乐观。”

  乐观积极,自立自强。这是“安康家园”送给孩子们的最宝贵财富。已应征入伍两年,两次荣立三等功的小林说:“家园给了我健康的体魄,帮我塑造了正确的三观和强大的内心。”

  越来越多的孩子已长大离开家园。截至目前,282名孩子考上大学、342名孩子职高毕业并就业或参军,当年最小的孩子已经成为一名初中生。

  10年来,日照钢铁集团累计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1.26亿元,用于捐建“安康家园”、保障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等。有300多位“安康妈妈”、20多位“安康爸爸”在这一特殊岗位上陪伴关爱孩子。谈到收获,胡源忠倍感欣慰:“家园出去的孩子,生活积极健康,面带微笑心有幸福。”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孩子们进行的心理状况评估报告这样表述:“经天灾人逝双重惊骇过的灾区孤困儿童,在‘安康家园’生活学习2至4年后,他们的心理康复创造了在短时间内心理障碍总检率、儿童PTSD的患病率和儿童重症抑郁患病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佳绩,达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创造了康复的奇迹。”

  (光明日报汶川5月9日电)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0日 01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