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真言 谋良策】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
智慧医疗 助力解决“看病难”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就医看病难是老百姓的烦心事。要让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患者的‘两条腿’,让信息多跑步,让患者少走路。用智慧医疗助力解决看病难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说。
杨元庆代表表示,让病人“好看病、看好病”,需要利用医疗大数据发力疾病预测、定制化治疗等精准医疗领域,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临床辅助诊断系统,提升诊疗水平,降低就医成本。通过大力推动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地医院大数据战略,不但可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还能解决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可以推动医疗服务从院内到院外延伸,从治疗向健康管理延伸,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智慧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平等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代表:
更新设施 确保居民喝水放心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工作。“改造重点是针对老旧落后的二次供水设施。但调查表明,2005年以来各地采用的二次供水不锈钢水箱的卫生状况不容忽视。”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代表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高层住宅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应尽快推进自来水二次供水不锈钢水箱更新换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让我备感振奋。”丁光宏代表表示,各地应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将新建居民生活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纳入城市供水专项规划。丁光宏代表建议,各地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在地方配套法规及标准中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明确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近年来,福建等地根据新的技术标准积极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大力推广钢塑贮水池(箱),其性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到了实践检验。他建议,通过试点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确保先进技术的采用落地落实,让广大的城镇居民都能喝上放心水。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委员:
互联互通 完善汽车充电服务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导入期迈向快速发展期。然而,充电基础设施能否提供方便快捷的充电服务,一直是用户购买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考量因素。”北京汽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委员表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72.9万辆,纯电动乘用车保有量约80.1万辆,但全国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只有约21.4万个。
徐和谊委员认为,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必须优先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充电比加油更方便,才能促使新能源汽车科学健康发展。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首先应动态规划和布局充电设施建设蓝图,做好配套供电设施改造升级。其次,应加快充电运营服务费用规范化及后台结算系统联通。由行业机构推动构建充电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统一信息交换协议,有效整合不同企业和不同城市的充电服务平台信息资源,促进不同充电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此外,还应对充换电的新业态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场地报批、资金支持等。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玉华代表:
自主创新 提升传统产业升级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玉华代表认为,让传统制造企业创造出在全世界叫得响的中国品牌,是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魂牵梦绕的事。“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比如,我国轮胎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质量、品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轮胎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通过创新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适应消费者对高性能、绿色节能安全轮胎的需求。”
丁玉华代表建议,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品牌为目标,以人才为保障,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在生产、制造、营销、科研、管理等领域进行全方位转型升级,在生产效能、制造精度、产品品质、环境质量等方面实现跨越式提升。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委员:
挖掘内涵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委员认为,在县域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挖掘县域地区的文化元素,以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对于激活当地发展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李掖平委员指出,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省份和地区因地制宜,锐意创新,创造了民俗文化、传统书画、工艺品制造等多种模式,涌现出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但同时也要看到,很多省份的县域文化产业依然面临着基础薄弱、总量不大、动力不强、创新不足等问题。
李掖平委员建议,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不能“高大全”,而是要“小而美”“小而专”,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尤其要发挥重点行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