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
——访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贵州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狠下功夫,全面贯彻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代表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说,贵州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贵州迎来春耕农忙季节。图为贵州黔西县铁石乡青杠村村民在田间劳作。新华社发
“我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产业兴旺。”孙志刚代表表示,“对贵州来说,要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就必须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他认为,这不仅关系到全省280万贫困人口,还关系到贵州2000万农民奔小康的根本目标。
孙志刚代表说,贵州正在打以农村公路“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每一场硬仗都是很不容易的,最难的是产业扶贫”。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没有超常规举措很难实现。”孙志刚代表说,现在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倒计时,没有产业发展,就难以如期脱贫,难以实现全面小康,更难以实现乡村振兴。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完成,这是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市场培育、基层组织、工作作风等的巨大挑战。
孙志刚代表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是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发展过程,也是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的过程。
“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孙志刚代表说,“农业结构调整不是在集贸市场摆摊、在路边提个篮子卖鸡蛋,而是要大规模地进入大城市,进入大城市的超市,是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改变祖祖辈辈养成的习惯,革除小农经济等落后观念,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让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孙志刚代表说,贵州的农民大部分祖祖辈辈种玉米、种土豆、种水稻,尤其是旱地种玉米多,但玉米的经济效益很低。那不种玉米种什么?要选择主导产业,比如要种蔬菜,怎么种蔬菜?种什么品种?这是一个新的产业的选择。我们要求不种玉米、减种玉米,要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这些从一开始就要进行全产业链的研究,进行全产业链的全新打造。选准主导产业后要培训农民,教农民怎么种,加强技术服务,整个生产过程、育种、田间管理都要搞好服务。要用好扶贫产业基金。要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为此我们提出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只管种,市场开拓由龙头公司来干。创新产销对接机制,要和市场紧密结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我们的目的是既要使产业发展起来,又必须确保农民在整个产业链当中的利益,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孙志刚代表说。
“三是要转变作风。”孙志刚代表指出,转变作风要抓住关键少数,夯实各级干部抓落实的责任。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卖给谁?利益怎么分配?这个全过程谁是责任人?县委书记、县长是责任人,要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组织群众一起干,要大力推广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的“五步工作法”,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见效,这样才能够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