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圆桌对话】
共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
——代表委员热议“一带一路”建设
嘉宾:
顾学明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王传霖代表(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平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张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几年间,这一宏伟构想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逐渐取得显著成效。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部署,建设一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代表委员们畅谈心声、建言献策。
新华社发
倡议深入人心
主持人:您在工作、生活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交集?在您看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效如何?
王传霖代表:因为工作原因,我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接触较多。我的切身感受是:“一带一路”倡议已在相关国家深入人心。
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当地政府和企业都会主动与我们谈起“一带一路”,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我还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很多项目成功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中铁四局的海外业务板块仍在不断拓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因为有了“一带一路”,几年来,我们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承建的项目越来越多,先后承建了蒙古首条机场高速公路、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高铁等项目,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赢得广泛支持,从根本上还是因为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比如雅(加达)万(隆)高铁,既能提高当地的铁路工业水平,也提升了当地的就业率,真正实现了双赢与共享。
黄平委员:我长期研究国际关系,在我的印象之中,此前还没有哪个国际性倡议像“一带一路”这样,在如此短时间内得到了这么多国家、地区的响应与参与,这使得“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即使是由于各种原因尚没有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谈论“一带一路”也非常普遍。近几年,我参加了很多关于中国、亚洲、世界经济发展的研讨会,发现人们在这些场合同样谈论“一带一路”。可以说,“一带一路”已经成了当今国际上的一个“热词”,甚至是一道风景线。
顾学明委员:“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各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广泛拓展经贸合作关系,贸易往来发展态势良好、投资合作不断深化、自由贸易伙伴扩展、重大项目建设成果丰硕。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了经贸合作的新机遇。中欧班列作为互联互通的重要成果,连接了亚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将各种货物运达中国的38个城市以及欧洲13个国家的36个城市,“一带一路”建设为各国人民带来了更多获得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与各国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宣传“一带一路”理念,为政策沟通及民心相通搭建平台。目前,我院正在代表中方筹建上海合作组织经济智库联盟,为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理念转化行动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面向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有什么新要求、新目标、新气象?
顾学明委员:“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显示了我国开放的新理念、新格局以及推动开放的新方式。改革开放的这40年,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是东部沿海省区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资、引智、引技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带一路”将实现全面开放。从全球角度看,“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与相关国家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黄平委员: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实现了最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最大规模的脱贫减困,而且对世界经济、全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仅我们自己要继续走改革开放之路,还要通过“一带一路”等实实在在的建设,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切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要进一步从理念落实为行动、由“热词”落地为项目,让各国各地区的政府、企业、社会、民众切实感受到这一倡议与他们的政策对接,与当地的民心联通。
王传霖代表:“一带一路”开启包容性全球化时代,对我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当前全球社会和经济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从我所在的行业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给中国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和无尽的发展机会。
今天,我国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认识更加清晰,发展指向更加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这意味着我国的开放已经是全方位、立体化、大纵深的,这也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心凝聚合力
主持人:怎样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您对“一带一路”的未来抱有什么样的信心和期待?
顾学明委员:“一带一路”以改善各国发展环境为出发点、以基础设施等大项目为载体,通过共建将更多国家和更多资源吸引到公共产品建设中来,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新条件,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一带一路”相关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利益诉求多样,合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各国共同努力,凝聚共识,不断创新,一定能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各国人民的世纪工程。
黄平委员:“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民心相通,它与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投资等不同,一是比较“软”,不易精准衡量;二是比较慢,不会立竿见影。但也恰恰是民心相通,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夯实项目的基础。作为对外交流的参与者和研究者,我希望今后“一带一路”建设在沟通民心、促进交流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切实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王传霖代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继续扩大“朋友圈”,继续做大“蛋糕”,把大家的目标整合起来,取长补短、互联互通、形成合力;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者和推动者,要以更深邃的目光、更开放的姿态、更长远的谋划,争取最大公约数,共同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世界互动互惠互利,才能形成共赢。从当前看,“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和相关国家带来了无穷的发展机会;从长远看,“一带一路”一定会成为一个世界性平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写下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