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村路 致富路

2018-02-07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四好农村路”调研】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刘宇航

  翻开全国交通路网图,你能看见一条条乡间小路串起各个村落,一条条宽阔大道通向四面八方,内外畅通、主次衔接、村村相连。这些“毛细血管”的畅通让农村旧貌换新颜,迸发出新的活力,老百姓得到了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日,记者深入山东、福建等地,探寻老百姓眼中的“四好农村路”。

  修好路,顺财路,产业提振畅心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说了几十年的话,如今依然不过时。

  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大田庄乡黄土庄村,80后电商老板闵超返乡创业经营一家淘宝店,专门销售红薯干、土鸡蛋、樱桃等土特产,年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说起10年前刚创业时的情景,闵超记忆犹新。

  “当时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因为销售的土鸡蛋、大樱桃易坏怕颠簸,每次从村民手里带到家里就破损了一半。要是遇上天气不好,道路泥泞,收购农产品就更加困难,有时卖的还不如赔的多。”闵超说,那时,从村里到县城的50里路中一半是土路,每次发快递都要接近两个小时才能到县城,常常赶不上快递发车时间,“10次有5次把货耽误了,急得我直发愁。”

  “2014年后,村里的公路越修越好,彻底解决了收购难和发货不及时的问题,山里的时令水果也能够及时送达客户手中,销售额一下翻了10倍。”闵超兴奋地告诉记者。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他开设了5家子公司,1个自建电商平台,在济南、济宁等地开设了O2O线下实体店,产品通过各类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临沂地处沂蒙山区,地形复杂,路一直是农村发展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如今,“出行靠脚掌,运输靠肩扛”的现象正逐渐改变。

  “由于地处山区,果树种植是老百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年年丰产不丰收,是老百姓最大的心事。”费县县长矫晓斌站在“果园公路”边说,路通了后,解决了水果销售运输难题,外地客商可以直接开着大卡车到村里收购,减少了重复上下车和倒运的环节,优质果品价格比以前平均高出了5%~10%。

  修成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目前,临沂市农村公路已超过2.5万公里。在这里,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公路,最美的景观是农村公路,农民满意度最高的是农村公路,最受爱护的公共设施是农村公路。

  “原先没修路,水果都运不出去,也卖不出好价钱,一斤10块钱都没人要,咋能不穷。现在路修得这么好,村里的环境也好了,樱桃能卖到一斤30多块钱,收入能不高吗?”大田庄乡村民刘敬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受益百姓的心声。

  “企业慢慢做大了,我们想着通过电商带动更多的家乡父老发家致富。”闵超说,2015年,村里设立了电商服务站点,增加了两条生产线,“在外打工回来的,我们提供电商培训,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2017年,他还与部分村的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0.3元到0.5元的价格收购,累计帮助贫困户销售各类农产品将近100万斤,平均每户增收1200元左右。

  管好路,护好路,走好高效运营路

  在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这里建好一条路难,养好一条路更难。每至雨季,农村公路发生溜方、塌方、桥涵和边沟损毁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几乎每次灾毁的发生,都使农村公路损失惨重。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福建年平均灾毁损失约5亿元,2016年是重灾年,灾毁损失更高达18亿元。如此巨额的救灾资金,仅靠省级财政补贴和各地正常养护经费实在“捉襟见肘”。

  农村公路往往是通达乡村的“生命通道”,福建省政府规定当遭受灾毁抢险救灾时,应保证一般灾毁3天内抢通、重大灾毁抢通时间不超过1周,农村公路抢通责任重大。

  “为了确保抢修资金,跳出行业之外、到市场上找寻答案,我们产生了为农村公路上保险的想法。”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增贤说。

  “我们将农村公路灾毁保险费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通过保险赔付方式筹措灾毁抢修重建资金,拓宽了农村公路修复资金渠道,也有效减轻了乡、村两级灾毁修复资金筹措压力。”王增贤介绍,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2万公里,实现了“镇镇有干线、村村硬化路、路路有人养”,处于全国较好水平,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农村公路通了,但因为客运经营成本高、效益低,常常出现班车进不去、司机不愿跑的现象。同时也滋生了正规客车少、黑车到处转的安全隐患。

  在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尽管早在2011年就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群众告别了肩挑背驮,但各建制村间的公共交通还是空白,公共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大,群众出行依旧不便。

  针对这一痛点,2017年初,永安市投入90余万元,建成“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农村交通综合服务站;投入100万元,购置5辆中型公交车,率先在全福建山区地区开通村站公交,实现以小陶镇为中心,7公里范围内村民公交出行。

  “公交通了以后,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一个小时一班。现在不仅赶集有班车,小孩子上学还有校车。”家住7公里外的村民朱清春正准备搭乘村镇公交回家,她告诉记者,以往到市区都是坐班车、摩托、黑“面的”,价格贵不说,还常常超载。现在,新开的公交不仅舒适安全,价格也便宜,“政府出补贴,一趟只要两块钱”。目前,永安市共有农村客运车辆166辆,78%的建制村通上了直达县城的班车。

  变思路,宽出路,铺就脱贫康庄路

  鲜花喜人,翠竹迎客。在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大固村村民王均海家的小庭院里,整洁的院落、干净的灶台彰显着质朴的乡村气息。作为村里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如今王均海的生意红火得很。

  蒙阴县曾长期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近些年,扶贫攻坚冲锋号吹响后,蒙阴县决定在大崮村发展休闲农家乐,开展旅游扶贫,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

  然而,四塞之崮,不仅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听说老家要搞建设,当时在外打工的王均海一度不相信,“俺认为是胡叨叨,不可能干好的。”

  而留守在村里的人,不愿改变、害怕改变的想法更是根深蒂固。“万一不成功,俺不还得种地,扔了俺的农具俺靠啥吃饭?”贫困户王焕增言语间满是担忧。

  转机出现在2013年,经各方筹资村里修好了通往外界的沥青公路。平坦的公路不仅修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而且还把家家户户串联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曾经破旧的房屋被修复得焕然一新。迎来过往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一把农村生活,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吃着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瓜果。村民们说,每逢节假日,来大崮村休闲的游人络绎不绝,农家乐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路修通了,引来了产业、引来了游客,更让“凤还巢”。“过去,俺们这个村就是个空心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边打工,现在路修得这么好,日子过得这么舒坦,俺干脆就不出去打工了。”王均海坦言,“多亏修了这么好的路,要不然哪能过上现在惬意的生活。”如今,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九成返乡搞起了特色经营。

  “修路之前,在家别说发家致富,最后都成了贫困户。”王焕增言语间流露出抑制不住的高兴,“现在路通了,俺的心里也通了,日子更有盼头。”

  路通了,环境美了,不仅让大崮村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金饭碗”,还让贫困户脱下了“穷帽子”。据统计,目前全县345个村的所有自然村全部通上了硬化路,9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包括2.6万户贫困户在内的农村群众从中受益,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一条乡村公路真正成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康庄路。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7日 01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