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说句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山东省兰陵县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王传喜带领村集体致富之路(下)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每天记日记,是王传喜19年来养成的习惯。在他办公室里,记者看到,100多本笔记本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柜里,从上任第一天的小黄皮“工作手册”,到大大小小的皮质笔记本,上面都清晰地标注着年月日,详细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内容。
19年来,小小笔记本承载了王传喜爱党敬业、不忘初心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他坚守底线、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
坚守底线 约法三章
“当村干部就是给群众‘打工’的,要舍得出力多吃苦,要不贪不沾多‘吃亏’,你付出多,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就越多。”这是王传喜经常给村两委干部说的话。他是这样要求村干部“一班人”的,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王传喜带头向全村党员群众“约法三章”:村里工程绝不允许亲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绝不因沾亲带故徇私,干部选用绝不让直系亲属沾光;两委成员公开承诺:绝不假公济私,绝不侵占集体资产,绝不让党的惠民政策“缺斤少两”。
村民龙治江拆迁后想申请以村民内部价购买一套住房。按照政策,不满55岁的村民才有资格购买。当时,龙治江还有两个月满55岁。王传喜答应他:“放心,有你的。”果然,王传喜说话算话。王传喜自己的三叔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因为超出了年龄,尽管求情了很久,王传喜始终没有答应。
2005年,南方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化工项目到北方选址,看中了代村。这个公司的老板拿着200万元现金来找王传喜,请他帮忙让项目落地,但王传喜断然拒绝。“那时候种地是没钱可赚,如果王书记随便出让一点土地,就能得到很大好处。”村支部委员王传海说,通过这件事,感觉王书记一是心不贪、手不伸,廉洁自律;二是有战略眼光,想着村里长远发展。“要真把这个项目引来了,现在土地污染了,生态也破坏了。”
代村是富村,年年搞工程建设,资金往来多。对王传喜来说,想伸伸手,来钱很容易。兰陵县退休干部张德华因为工作关系,与王传喜经常联系。“在廉洁问题上,王传喜相当过硬。”张德华说,在兰陵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指挥部工作期间,他曾协助王传喜搞开发,面对的都是上千万元的建设项目。面对这一领域的“潜规则”,一些外地的建设单位不放心,临签字前要“表示表示”,但王传喜说:“我们一顿饭不吃你们的。如果你们按质按时完成,我们请你吃饭。”
每到过年过节,很多人、很多企业都想向王传喜送钱送物,拉关系、办事情。为了避嫌,只要临近节假日,王传喜就让妻子紧闭大门,装作不在家,任谁敲门也不开。年终开会,代村两委班子经常转移开会地点。会议不是跑到园区办公室开,就是在商城办公室举行。“要是收了这些不该收的钱,就突破了我做人的底线。”王传喜说。
爱岗敬业 不忘初心
在代村,每天早晨有个雷打不动的村干部工作例会。“夏秋天早6点,冬春天早6点半,是我们村干部集体议事时间。”村支部委员宋桂云说,就是先总结下前一天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再部署当天的工作安排。
每天早上6点前,只要没有其他重要工作安排,王传喜都会早早赶到村委会办公室,至今已19个年头。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晚上11点前,他很少进家门。有一天晚上,深夜两点,在办公区看大门的老李睡醒了一觉,看到王传喜的办公室还亮着灯,以为他临走时忘了关灯。老李走上楼,却发现王传喜还在伏案写材料。“王书记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熬夜工作。”老李说。
正因为王传喜把心思都用在了代村这个大家庭上,才显得有点冷落自己的小家。张德华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王传喜的父母都已经70多岁,和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样,住进了社区老年公寓。别人的孩子都常来看父母,唯独王传喜去的少。经常有老人问王传喜父母:“俺们的孩子都常来看俺们,你儿子咋那么长时间不来?”二老只得编假话:“俺儿都是晚上来,来了也不一定天天让你看见啊。”也有人打趣王传喜的孙女:“你喜欢你爷爷吗?”“不喜欢。”“为什么?”“他天天不回家。”“你喜欢谁呀?”“喜欢奶奶,她天天陪着我玩。”
“王书记待我们老年人真好啊,儿也不如他啊。”今年69岁的李苍松告诉记者,他和老伴一直住在老年公寓,不光住宿、暖气全免费,而且村里每年都给他们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为全村人支付了新型合作医疗资金。据了解,代村不仅统一安排了60岁以上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还统一实行居民子女助学奖学制度,逐步解决了群众就业、教育、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
“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尽最大努力,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要他们说我一句好,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王传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