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领航新征程】江苏师范大学:扎根苏北 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

2017-12-26 04: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

扎根苏北 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好

  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利用微媒体平台开展网上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筹办“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校园沙龙活动……近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江苏师大校园内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所立足徐州、扎根苏北的地方师范院校,江苏师范大学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结合办学历史和特色优势,将十九大精神深深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集全校之力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

  思想扎根 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入人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新思想进课堂入人心,江苏师范大学开展一系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师生领会十九大精神。

【领航新征程】江苏师范大学:扎根苏北 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静远楼,图片由江苏师范大学提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研究生同学要充满信心、坚定决心、磨砺恒心,努力做时代弄潮儿!”在“十九大精神书记讲坛”活动上,江苏师大党委书记华桂宏走进课堂,结合十九大精神与研究生们论使命,为他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政治课。“想不到书记来给我们讲政治课,想不到收获这么多!”谈及上课的体会,来自传媒与影视学院的研究生尤成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十九大召开的第二天,江苏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迅速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集中备课,着手制定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提纲,创新思政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同时,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十九大精神宣讲,从13个方面设计教案内容,提供“菜单化服务”,把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放在新时代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大局中,在课堂上向学生准确、及时、持续宣讲十九大精神。“当前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努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题、进头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石海兵教授说。

  此外,美术学院主办“喜庆十九大”师生书画展、音乐学院举行“走进新时代”主题音乐会、文学院开展“不忘初心”演讲比赛……一系列新颖生动的学习形式和丰富充实的学习内容,让十九大精神迅速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传递到每一位学子心中。

【领航新征程】江苏师范大学:扎根苏北 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努力搞好传统文化教育,图片由江苏师范大学提供

  立德树人 培育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江苏师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真正内化于心,引起深刻的情感认同。

  12月9日,时值“一二·九”运动82周年纪念日,在淮海战役亲历者、江苏师大离休干部、90余岁高龄的隋光老师引导下,学校600多名共青团员瞻仰纪念塔,缅怀先烈、回望初心。“正是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才铸就了辉煌的革命胜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文学院大三学生陈乐说。

  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高品德高素质的人才,学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做到专业知识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延斌教授的伦理学课程将人文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美术学院刘淮教授将核心价值观与书法结合,在传习笔法技艺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共生之美……此外,学校还不间断开展特色专业课堂,如“教授有约”“老教授谈治学”等活动,成为师生思想碰撞、共享知识的纽带,也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

  华桂宏告诉记者:“学校将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让文明内化为校园基因,用文明的校园培养文明的学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地融合 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打造文化高地,理应承担起继承、发扬、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荣使命。地处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江苏师大始终坚持校地融合的文化发展战略,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领航新征程】江苏师范大学:扎根苏北 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

著名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与学生亲切交谈。

  铿铿汉乐,猎猎大旗,千余名身着汉服的师生正襟危坐。从2012年起,每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都会为硕士生举办这样的汉式毕业典礼。长期以来,研究生学位服以及学位毕业典礼都是按照西方礼制来做的,而中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江苏师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弘扬国家的大学礼制,弘扬汉魂。参加典礼的硕士毕业生田振华告诉记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让我肃然起敬。我觉得我们肩上担负的不仅仅是以后面临工作的一种责任,而且更肩负国家复兴的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砥砺前行、努力奋斗。”

  江苏师范大学牢牢将徐州地域特色文化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使学校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映、两汉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的文化氛围,师生们树立了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除了汉式毕业典礼,学校先后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汉文化创意产业园、苏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机构;编纂出版了《汉学大系》《徐州简史》《中华家训文献集成》等一大批研究成果;开设“两汉文化讲堂”“润德讲堂”“国学周”“汉风学社”等文化项目,打造具有汉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创办汉乐团、汉舞团,编创、推广“中华五禽操”;常年举办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引领了校园里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新时代,新征程,江苏师范大学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文化,为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凝心铸魂。”华桂宏说。

  【书记校长谈】

  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作者:华桂宏,系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高校在新时代的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师范大学扎根苏北办学65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引领,面向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努力推进学校事业取得新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十九大报告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于“落实”二字。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切实树立新的思政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育人体系。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人人成才,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

  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基本方略之一。对高校而言,就是要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做到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系统科学、规范高效治理。通过四个“深化”,做到四个“一流”。通过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推进一流管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大学章程,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校院两级管理。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造一流队伍。推进干部职员制改革,探索职务职级“两条线”管理,逐步实现“去行政化”。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激发广大教师投身事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流学生。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优化课程体系,拓宽知识基础,强化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加强科教协同、产学融合,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产出一流成果。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和贡献能力,推进科研育人。赋予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牢记使命,办好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教育

  党的十九大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高校必当牢记使命,勇于创新,展现出新时代高校的职责、担当与气象。作为师范院校,首先要重视教师教育特色的坚守与开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四有好老师”为培养目标,实施师德养成工程,完善符合中小学教育改革需要和教师专业成长特点的培养机制。作为地方高校,要推进学科建设的转型与接地。以新时代国家与地方发展要求为遵循,整合学科资源,拓展学科边界,提升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以落实江苏省科技创新40条为保障,把优势领域做强、强势领域做特、特色领域做精、新兴领域做优,助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作为文科强校,要有文化传承传播的担当与作为。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智库和基地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立足“汉文化”等地方文化品牌的打造,引领新时代社会风尚;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联合研究,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心相通”。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增强党对学校发展的政治引领力,对师生员工的人心凝聚力。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要做到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好用好干部。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健全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和管控机制。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努力营造学校风清气正的事业发展环境。

  【教师说】

  着力构建新时代中国“家文化”

  作者:陈延斌,系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认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家文化是重要任务之一。

  家文化是国文化的基础。中华文化是家国一体文化,倡导家庭的兴衰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

  家文化是家国情怀培养的切实可行的路径。“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一代代中国人来说,教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易经》)的理念是家国情怀形成和巩固的指引。

  社会主义家文化构建也关乎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今天的家庭虽然小型化了,国家、社会大共同体的稳定、繁荣仍然要以家庭这个小共同体的建设为前提。通过加强家德、家风、家教等家文化建设,既有利于形成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兄友弟恭的家庭氛围,对提高家庭文明水平,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有序稳定也有益处。

  社会主义家文化既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也是反映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属性的文化样态。其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文化、家德文化、家风文化、家礼文化和家学文化等,它们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彼此为用,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家文化。

  新时代社会主义家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价值观念、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塑造,这需要各方形成工作合力。这些年来,我们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为抓手,加强传统家训家礼文献整理和新时代优秀家风培育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我们将努力工作,多出精品力作,为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家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学生议】

  做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者

  作者: 孙墨子,系江苏师范大学学生会主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96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创造奇迹,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持续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是党的当代使命,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行动引领。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的使命已经明确。我们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践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回望历史,一代代进步青年的流血牺牲令我们感动;展望未来,民族复兴的壮丽蓝图让我们心潮澎湃。坚定理想信念,常怀赤子之心,饱含爱国热血,我们定会把理想抱负熔铸到脚踏实地的青春行动中去。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将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用新目标指引征程,用新要求塑造品格,用新知识指导实践。唯有不断储备和提升同社会进步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与新时代的使命要求相一致,才能把我们源源不断的青春之力汇聚到祖国发展的洪流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6日 08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