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经济新气象】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提出,精准脱贫要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抓住“精准”这个牛鼻子,把“精准”要求贯穿扶贫脱贫全过程,才能真正拔掉“穷根”。
攻克深度贫困“短板”
贵州石阡县龙井乡猫寨村,地处武陵山深处,海拔1200米。这个曾是“贫中之贫”的村寨,如今处处散发着生机和活力。
“我做梦也没想到,荒山也能入股,在村里就能当工人!”猫寨村村民罗其和说,以前全靠天吃饭,5年前,村里发展油茶产业开启“绝地反击”。如今,猫寨100%的村民拥有“股东”和“工人”双重身份,全村人均年收入从1769元增加到8963元。
猫寨巨变,是贵州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一个生动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3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目前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有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三区三州”,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很深。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完成这些地区的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深度贫困是当前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将采取超常规举措攻克深度贫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新增脱贫攻坚资金将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
刘永富表示,针对这些“贫中之贫”,国务院扶贫办将主要解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兜底保障、饮水安全、住房安全等问题,并加大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力度。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创新模式是产业脱贫的关键。
在宁夏,一种“扶贫保”模式让贫困群众收获了发展产业的信心。
“去年养了30多只羊,一夜疾病损失4000多块,一次性获赔3000多元,给我们保了底。”盐池县南梁村贫困户孙付顺就是“扶贫保”的获益者之一。
针对宁夏的特色羊肉产业,宁夏扶贫办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当地开办了扶贫专用基础母羊保险,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在参加基础母羊养殖保险时,可享受每只羊高出普通农户100元的保额,有效降低灾害给困难家庭造成的损失。同时为缓解羊肉价格波动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探索开办了羊肉价格保险,保险责任直接延伸到因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收入损失,使地区主导的重点扶贫产业得到全面的保障。
“产业精准扶贫要强调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机制创新和实践来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指出。
通过金融和保险扶贫为产业发展助力,采取土地入股和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等方式让贫困户获得产业“分红”,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产业扶贫……在多种扶贫模式创新中,精准扶贫战略化作我国各地因地制宜的生动探索,引领脱贫攻坚战翻开新的篇章。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当前,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是脱贫攻坚决胜阶段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扶贫同扶志相结合的要求,将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华中师范大学中部地区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看来,从贫困成因和贫困人口构成变化来看,开发式扶贫以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经济制度和区域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条件等大环境;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则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观念和思想,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刘永富指出,随着贫困人口分布、贫困成因、贫困特征等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完善扶贫策略和帮扶方式,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带动、“大水漫灌”式扶贫向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同时,高度重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路等方法,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例如我们的‘扶贫保’就扭转了当地困难群众不愿脱贫、不敢创富的心态,在编织生产脱贫心理安全网的同时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宁夏盐池县扶贫办互助资金管理中心主任李凤阳指出,未来我们将重视扶贫保险宣传,逐步转变其长期依赖政府救助的传统思维观念,大力培养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意识和保险意识。
刘永富指出,扶贫还要坚持“扶智”与“扶志”并行,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彻底摘掉“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