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守人民立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12-14 03:1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陈通(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此为指引,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

坚守人民立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省上高县妇女剪纸协会的妇女在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新华社发

  1.人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理念,共同创造了体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传承,既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成为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成为激励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守人民立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冀南皮影戏民间艺人为当地儿童介绍皮影戏知识。新华社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多彩的方式阐释、弘扬着核心价值观,满足着人民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各族人民带来认同感。例如,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熟于汉代,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特有的时间制度,指导着人民大众的农业生产、衣食住行、民俗活动等,进而融入并丰富了中华民族顺天应时、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的人文精神;又如中国剪纸是民间艺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传统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起源于汉代,自唐朝开始盛行,并流传全国,既在刺绣、制衣、雕花、建筑等领域具有“打样”的实用功能,也能满足装点生活或者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审美和社交需要,表达了中华民族祈福纳祥、和合美满的精神追求。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39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1308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成为城镇乡村、社区群体沟通交流协作的“共同语言”,成为各族人民“记得住的乡愁”和“回家之路”。

坚守人民立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门蔡氏漆线雕第12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在展示漆线雕的线条技艺制作工序。新华社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针对生产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我们祖先为解决安全舒适居住问题的办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是解决文字书写、文化传播问题的办法;中医针灸是解决治疗保健养生问题的办法。这些体现中国智慧、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的“解决方案”被广泛传播、广为接受,进而成为独树一帜的东方智慧、东方价值,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骄傲。

  各族人民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之文化流变,因时而变、因地制宜,被不断再创造,赋予时代内涵,满足时代需求,并在创新发展中一脉相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在人民中间,须臾不能脱离人民及其实践活动,人民既是创造者,也是拥有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秉持在人民生产生活和日常应用中传承发展的理念,尊重人民作为创造者和拥有者的主体地位,礼敬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流变性,尊重传承人自主评定自己的文化遗产而不受制于外部评判的权利,广泛听取和采纳传承人的工作建议。

  2.人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是人民大众传承至今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显著区别于历史文物、古迹遗址、文献记录等其他各类文化遗产。倘若脱离了人民大众守护传承的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命力,“物化”成为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民俗馆、博物馆的展陈对象,成为图书馆、资料馆的文献档案。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的特点,传承人处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中心位置。传承人一手托着历史,一手连着未来,他们的状态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态。传承人所具有的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技艺、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实践中秉承的规范、规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他们的知识技能、核心技艺、独特技巧可以用图文记载下来、以声像记录下来,但是实践和创造行为实际上是非物质形式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就是保证其传承人进一步发扬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给下一代。尽管生产工艺品的技术和烹调技艺都可以写下来,但是表演与创造行为是无形的,其技巧、技艺仅仅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所以,许多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人类活财富”“人类活珍宝”。正是在传承人世世代代的赓续守护、传承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历经千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许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也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家庭结构和教育模式,通过传统方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面临诸多困难,许多遗产存在传承断档乃至消失的危险。

  为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抓住培养传承人群体这个关键,抓住提高保护水平增强传承活力这个重点,不断厚植传承土壤,形成良好氛围,增强传承后劲。要不断提高传承人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传承人提供必要传承保障和传习条件,支持传承人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支持传承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人民应当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果从坚守人民立场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发现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存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于“文物”,不尊重传承人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文化创造的现象;存在忽视人民大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现象,制定有关保护政策和方案未能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未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自身遗产保护中发挥首要作用;一些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保护计划中,过度考虑自身商业利益,未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区、群体成为主要受益者,甚至威胁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的习惯于外部评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科学地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保护遗产的名义阻碍传承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的遗产,人民是遗产的最大利益攸关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守人民立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让人民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在工作中做到保护政策措施、工作方案尊重相关社区群体的意愿,行动计划的实施有相关社区群体的广泛参与;科学记录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为传承人收徒传艺、传承传习提供必要条件;尊重传承人的再创造权利,不轻视不贬损传承人的文化创造;维护和保障传承人受教育的权利,开展交流合作的权利;确保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为人民所共享;确保人民对保护工作的监督权,确保人民是保护成效的最终评判者。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坚守人民立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既是世界观、价值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4日 06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值班总编推荐] 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该直面冲击了

[值班总编推荐] 【烟火人间】湖边的生活

[值班总编推荐] [我与光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