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以更好的教育惠及百姓

2017-12-12 03: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周官正

  最近几天,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巴城老街俞玖林工作室,来自上海昆剧院的知名昆曲演员正在举办粉丝分享会。演员随机挑选出观众席上的一位女孩,鼓励她清唱一曲。只见这位十多岁的女孩落落大方上台,表演了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一招一式显示出扎实的功底。这是昆山石牌中心小学“小昆班”的学员,学习昆曲两年有余。这所学校坚持“小昆班”兴趣教学30年,培养了3000多名青少年昆曲爱好者,其中有不少学员走上了专业昆曲表演的道路。

  扎根于千年姑苏的文化土壤,以近百所百年老校引领,苏州的学校善于挖掘底蕴营造校本文化,成为苏州教育的独到之处和成功之处。多所大学的招生办负责人反馈,苏州的学生素质高、视野宽、后劲足。高校点赞,家长称好,苏州的教育之路为何越走越自信,苏州教育又是如何做到更加惠民利民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对百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苏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向着更加均衡、更有特色、更加公平迈进,力求以更好的教育惠及百姓。

  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老师

  一边是苏绣、核雕、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吴文化专用教室,一边是未来工程师、机器人模拟实验、地理探究的科学技术专用教室。彩香实验中学的校长邹全红带着记者穿行在校园之中,“今年我们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团体一等奖。要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中,外来务工子女占了百分之七十五,没有任何差异化,他们在这里一样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作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苏州的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公办吸纳率从2002年的51.4%提高到2015年的77.25%。数字提升的背后,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持续保障和一视同仁的施政理念。

  “让孩子都有学上还不够,还要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老师。”苏州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徐卫说。

  苏州对教育人才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科技领军人才。今年8月制定的《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实施细则》,是目前苏州对教育人才发展力度最大的扶持政策。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分为人才引进和分层培养两大类,目标是在5年内为全市中小学、职业学校、师范院校等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引进100名教育特聘人才,分层次培养10名教育名家、100名教育领军人才、500名青年拔尖人才。

  让城乡学生都能遇见更好的老师,必须建立起城乡教育资源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2006年起,张家港市在苏州大市范围内率先实施校长“有向轮岗”制度和城区教师“支教”制度,先后有近千人次教师下乡支教,有效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今年年初,苏州市太仓高级中学物理教师王永元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王老师的课实验多,笑声多,学习轻松,效果好。”王永元的历届学生不约而同地这样评价他。而像王永元一样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苏州四县六区涌现得越来越多。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少年

  瑞云诗社、校园碑文社、园林设计课程、博物馆课程……走进坐落于苏州织造署旧址的苏州第十中学,苏式文化的韵味便迎面扑来。

  “每天我走在校园里,触摸这里的一砖一瓦,感受费孝通、杨绛等先辈留下的文化印记,便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里,也爱上了诗歌这一抒发情绪的载体。”瑞云诗社成员马弋洲告诉记者,自打进入苏州十中后,学校的特色课程便为她埋下了文化与艺术的种子。在诗歌文化的影响下,刚上高三的马弋洲已赢得多场作文竞赛的冠军,不少高等学府向她抛出橄榄枝。

  “我们培养既具有人文素养,又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面向未来,扎根传统,学有后劲,着眼于高考之外,还要有更好的长远规划。”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周颖告诉记者。

  培养全面发展的苏州少年,苏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和苏州市文明办合力深挖苏式文化,打造评弹、昆曲、刺绣等地方特色课程,开发出“音画姑苏”“幽兰飘香—昆曲进校园”等20多类1000多册校本艺术课程;成立中小学吴文化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加强校园文化和“一校一品”建设。

  如何破解农村艺术教育师资不足和艺术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校外人才柔性使用,是苏州的一大创新。2013年,苏州市政府出台意见,将柔性使用专家作为“兴才兴教,强市强教”的重要战略,仅2016年就拨出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将大师请进学校,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

  广泛的兴趣和扎实的素质教育,让众多苏州考生在高校“如鱼得水”。毕业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的顾天乐,2016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与实践活动,绘画、设计作品在学校和网上受到热捧,与此同时还保持着GPA平均3.9分的优秀成绩。

  适合的教育更重要

  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苏提出“适合的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发展理念。苏州教育紧紧围绕这一发展理念,深刻领会“适合的教育”精神实质,根植于苏州悠久传统文化和城市精神,积极思考,不断探索。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翰林小学,学生家长多是科研人员或高新技术人才。依托区位优势资源、高学历的家长资源,翰林小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模式。

  “我们对学校里涵盖语言、艺术、体育等各个门类的30余个社团实行社团课程走班制,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们的兴趣与特长所在。”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的校长冯凌燕说。除此以外,翰林小学“家长志愿课堂”已开了122堂课,“博士爸爸工作站”开设课程8节,爸爸们走出实验室,到校园里为学生讲科技、生物、地理……“小翰林”们听得津津有味。

  苏州倡导“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给予孩子们多元化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苏州中学创办了“伟长班”和“匡亚明班”,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展培养实验;设有同声传译教室、法国文化研究室等国际化教学空间的苏州市第三中学,德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办学的模式广受学生和家长好评;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苏州市第六中学,是全省第一所依托普通高中建立的艺术特色学校,近年来成为不少艺术特长生的首选。

  “校校有特色,为的是避免让孩子们走‘独木桥’,拥有更多元化的选择。发展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因材施教的适合教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好的教育’的本质要求。到2020年,苏州将建设一流的教育现代化强市,为每一个孩子奠定出彩人生的坚实基础,为苏州百姓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张曙说。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2日 01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