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
倾心铸造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推进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余艳
读原文、悟原理,坚持学与思、学与用、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涌动,师生员工自觉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京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牢“四个意识”,努力把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转变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力,用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促进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组织师生代表观看十九大开幕式
学习,确保十九大精神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深刻意识到自身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北师大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辅导员许家敏说。
“我们要当好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员,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第一时间融入青年学生头脑,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肖潇如是说。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确保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
北师大的回答是,融入教学科研,融入课堂。学校高度重视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思政课教师将十九大精神认真融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开设了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之光: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宣讲十九大精神。日前,“第一批北京高校学习研究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项目”公布,北师大承担了其中的两项:学校党委书记程建平教授牵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建构和实践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牵头的《习近平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科学论述和当代价值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一景
宣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北师大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程建平任团长,由中共中央党校和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教育学部、环境学院等跨学科专家组成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提供“菜单式”自主选课,深入院系开展十九大精神的宣传教育。宣讲团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重点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行深入研讨和深度解读,注重联系实际,产生推出了一批在学术界、理论界产生影响的理论文章。
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硕士生王笑梅最近有一项新的任务——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的成员。学校特别组建学生宣讲团,深入大学生群体进行十九大精神宣讲,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和朋辈互助互学作用。
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如火如荼。学校通过微信、微博、电视台等各类媒介,积极开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引导。“十九大精神‘百字谈’”“十九大精神百问百答”“共学理论、释词解意”在线答题等网络活动,吸引着学生的目光,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校园
行动,教育帮扶助力中国好老师成长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为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号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日前启动。此项公益行动计划面向国家800多个重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发起“帮扶行动”,旨在促进不同的学校和共同体之间跨区域联动,将优质资源辐射至中西部、老少边贫岛等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和“四有”好老师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指出:“‘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老师和学校的育人能力,‘教育帮扶’专项行动同样希望参与的学校之间,能更多地围绕育人能力提升,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学习。”
正如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夏英所言:“面对未来教育,我们需要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同路人。与其说是我们帮扶别人,不如说我们想在帮扶中寻找教育的同行者,共同携手去探寻通往未来的教育之路。”
据“中国好老师”平台统计,全国已有31个省市、1928个区县,共计3500多所学校加入了“公益行动”,主要以学校共同体的形式开展互帮互助、共建共享。自活动开展以来,“公益行动”基地校,踊跃报名参与,截至目前,已有372所学校完成报名,其中受助校192所,帮扶校180所,线上结对成功共计185对。
与此同时,推动农村学校改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11月9日至11日,“校长国培计划”——2017年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第三阶段返岗实践活动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举行。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组织了教育管理专家学者与北京市名校长、名教师工作队伍,深入当地三所乡村小学,带领参训的云南、贵州、甘肃等九个西部省区的农村小学校长学员们开展返岗实践现场指导活动。
参训学员、鹤庆县草海镇板桥小学校长王桂生在返岗实践汇报中说:“参加北师大组织的‘校长国培’,我收获太大了!”作为滇西北一个只有174名学生而留守儿童就有132人、专任教师11人但平均年龄已经46岁的乡村小学的校长,他在家乡就得到了北师大专家教授手把手的办学治校指导,学校的数学老师也第一次听到了县外优秀同行的教学示范课,学校更与北京的学校拉上了手、结上了对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大力度,让更多乡村和基层教师得到专业培训”,这一句句响亮的话语,成为北师大教师的一份社会重任、成为北师大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份强大动力。
在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正在力求从两个方面实现突破:第一是自身要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学校实施了“高峰计划”“高原计划”。第二是努力服务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为中国成为世界基础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学校将在实施“高原计划”和“高峰计划”基础上,专门实施“主峰计划”,集全校之力倾心铸造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为提升中国基础教育奉献北师大独特的力量。
【书记校长谈】
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发挥带头作用
作者: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北京师范大学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要以此为根本遵循。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坚决做到“三个坚持”,努力实现“三个办好”。
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权。北师大党委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全校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履行“四个服务”使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学校党委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落实“两个责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向发力,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出台一批治根本、管长远的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
坚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探索特色高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为高校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师大更要做好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学校党委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百年传承积淀的自信,明确了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为引领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和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办学定位,加快构建与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育人旨归,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师范引领作用,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起步,终点是民生福祉。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求,用更好的教育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北师大将重点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提升师范教育支撑引领基础教育的能力,努力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培养和提升一大批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同时,要在“四有”好老师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上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鼓励教师潜心育人,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对于总书记特别关注的中西部和农村教育问题,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还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北师大都责无旁贷,必须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在学有所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思想领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师范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综合改革全过程、融入“双一流”建设全过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教师说】
牢固树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作者: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将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举措。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把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像北京师范大学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高校的人文社科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文史哲的特色学科优势,下大力气、凝聚力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典籍、经典文献进行发掘、整理、研究。
其次,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必须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广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能够坐在书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也要能走出书房,走向社会,用各种各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普及。
第三,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体,我们不仅仅要让它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要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
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中要注重青年的力量,让更多的青年投入到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中,并在工作中树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学生议】
立足教育传递理想
作者:王思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大四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句话不仅点明了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更点燃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历史责任感。作为一名北师大学子,学习生涯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百年师大遇见并接触到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拥有过硬的学识,带着我们不断拓展知识眼界;他们以耐心和智慧成为我人生之路的守护者和指路人。是他们,让我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即将变成科研工作的预备军;也是他们,向我传递了关于未来的理想与信念。
北师大学子。图片由北京师范大学提供。亓玉光/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母校的学习时光不仅是我个人学习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也给予了我见证北师大发展百年教育事业的宝贵机会。“国有道,其言足以兴”,每每想到校园里有许多同学在毕业后即将分赴全国各地,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大精神,我就难以抑制激动而自豪的心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当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守护道德情操的信仰。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对师大学生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不仅要求我们在学术上过硬,更要求我们时时守护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从教时向学生传递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正能量”,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图片均由北京师范大学提供。亓玉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