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本刊特别邀请五位著名科技界人士畅谈——
肩负建设科技强国时代重任
【知识界心声】
中国数学会第六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
建设现代化强国 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诸多成绩,特别是在数学研究方面,我们培养了很多年轻的人才,在国内外的研究领域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5年12月17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名为“悟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送入太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以上目标的确立和部署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明确的奋斗方向。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科研体量非常巨大的国家,中国就必然要在科技和经济方面有着非常出色的成就,同时也必然要培养和产生大量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而这些方面无疑都要以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引领和支撑。身为中国数学会第六届理事长和一名数学科研工作者,我深感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因此,未来中国数学会可谓责任重大,使命艰巨。
数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一门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数学人才,在当前社会,更广泛涉及信息科学、航空航天科学、国防、大气、环境、海洋、工程、经济、金融、管理和物流等多个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各个学科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倚重越来越大,且这样的趋势今后将继续加剧,因此,数学必将更加定量化、精确化,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停放在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同时,数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是紧密结合的。现代教育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硕博阶段,还是之后对青年学者的培养,数学始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很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朋友都曾对我谈起,他们在求学阶段都曾对数学抱有很大的兴趣,而这与他们后来的成长特别是专业方面的成就大有关联。
此外,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主力军”,在培养“双创”人才方面同样责任重大。但我观察到,当前教育部门在社会上为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减负”工作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却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在全国的一些地方,数学的课外培训如“奥数”已经发展成为一类产业,这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甚至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局面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培养和成长,更加不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和启蒙。
因此,我们要看到,加强数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关系到我国未来国家科技发展,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整个学界特别是中国数学会,这是当前首先要树立的观念。我认为,当下中国数学会应当同全社会一起努力,让教育回归到它本来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减负”,而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之后再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得到良好的数学培养,这样才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未来,中国数学会应当在支持高新技术发展、支持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采访整理)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让山水林田湖焕发活力
我认真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报告在发展方向、发展观上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让我觉得振聋发聩。报告强调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强调要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继续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进行山水林田湖的统筹系统的治理,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国家,实现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指导我们的长期的纲领性文件。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而言,我们不仅要进行深入学习,深刻体会,还要把这些指导性的理念贯彻到我们的行动之中,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真正为转变发展观,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贡献学会的力量。
在我国,水的先天条件并不占优。有统计数据显示,地球上73亿人口,平均一个人一年有7350立方米的水,可是我们国家年人均占有的水资源才有2070立方米,按人均水资源数量计算,在世界上192个国家里,我国从高到低排127位,这个位置说明了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另外,从先天的水资源自然环境来讲,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南方36%的国土占了81%的水资源,北方就相对少一些,而且北方的大陆季风气候,使得雨水的时间分布也不均匀。
但就是在这样先天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像我国这样把水问题处理得这么好。
这里有几个数据可以证明。第一,我国利用只占全球6%的淡水、9%的耕地,养活了19%的人口。第二,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水的使用量增加了38%,换来的是人口增加了60%,GDP增加了25倍,这说明我国水的使用效率还是很高的。所以说,中国在解决水问题上,应该说是积累了很多可圈可点的经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也经受了一些挑战,例如,在一些地方出现过河流污染问题,有些城市发生过内涝等情况。对此,党和国家也在大力完善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并在相关科研领域持续攻关。“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里就专门设置了一个水污染防控国家专项,“973”项目里也围绕黄河水循环、海河水循环、黄淮海水问题等进行了一系列转型研究。可以说,我们国家在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领域的科技储备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因此,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发挥科技力量,在保住青山绿水,让山水林田湖都焕发生态活力方面,作出我们的贡献。具体来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面对的水资源环境现状与我国曾经走过的路非常相似。我国目前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成套的技术,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我还在思考并呼吁推动一个全球水循环大科学计划,继续完善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这些都涉及基础和应用技术层面的多方位复杂工程研究,届时将会带动国家产业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世界作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詹媛采访整理)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党的十九大报告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点燃了科技工作者内心的激情,坚定了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信心。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科技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创新活力日益增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地看到距离科技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原始创新不多,基础理论和理论研究转化能力不高,基础工艺能力不强,科技发展仍然不平衡。因此,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崇高而光荣的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度跃升,我们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投入到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三个面向,首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随着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不断迈进,科技水平从跟随向引领创新转变,科技创新进入无人区,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努力在原创理论、原创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过程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安全利益,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卡脖子”的重大问题。
新时代科技发展必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特别是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治理等方面,要发挥科技队伍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还要充分释放科技活力,努力为一线工作者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活力和激情。要探索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队伍,让高水平创新团队脱颖而出,形成科技发展集群优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作为一名航天领域的工作者,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新起点,新征程,中国科技工作者担负着新的科技使命,要不忘初心,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光明日报记者叶乐峰采访整理)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
把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是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实践。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的传承和研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60年院庆时,中央指示我们要把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和利用好。我们需要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传承和研究,加强对公众的科普。作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传承好、发展好和利用好,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清楚,是我们的责任。
二是推进中医药临床和生产实践,加强中医药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和新药研发,产生原创重大成果。同时,中医药是否具有更低的耐药性、能否替代西医抗生素,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也备受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在研究中医药解决抗生素耐药和替代疗法。
三是保护开发利用好中药资源,推进中药企业的创新发展。最近,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罗霄山脉推出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当地不仅有“红色基因”,“绿色基因”也非常好,满地都是中药材,过去我们认为产业扶贫往往会带来生态压力,但种植中药材既能扶贫,也能维护好的生态环境,一举两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极大鼓舞,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一定做好本职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袁于飞采访整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
在新高度上开创新的未来
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党的十九大闭幕了,我们在激动感慨之余,更应该想想怎么干。我从事科普工作已近35年,作为科普战线的老兵,目睹了在党领导下我国科普事业开拓、奋进的历程。在新征程中如何使科普工作迈大步上台阶,我有几点想法。
我们要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来审视科普工作的发展,推进科普工作迈大步上台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化也反映在科普工作上。今天,公众对科学的诉求已经不仅仅需要科学知识,而是需要科学的思维,去科学地生活与工作。因此,科普工作也要进一步开创新思路,在新起点和新高度上开创新的未来。
我们既要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科普工作,也要加强科普理论创新。当前,国际科普理论有了很大发展,我们正处在由信息时代向创意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创意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有全新思维的人,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但是,现在很多科普依然停留在浅层次教育层面,重视科普知识的传播,忽视了提高公众综合素养,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新时代,我们的科普应该由知识层面的传播,提高到科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和价值观方面的传播和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必须立足于创新发展,避免科普的同质化。
在建设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普工作要有更大作为。同时,科普内容还应该关注大科学事业,推进科普的创新发展。
我们的科普不仅要传递与公众切身相关的防病、治病等科学知识,还应该进一步上台阶,关注国家创新、社会发展、人类命运,使公众树立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
(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