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2017-10-26 07: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7-10-26 07:00:0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孙宗鹤

  编者按

  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如何更好凝聚各国人民力量,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本版特邀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就此发表观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时代

  作者: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为我国发展指出了新的历史方位,也对我国今后全面工作,包括外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应该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在未来世界舞台上,中国会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

  可以预见,今后,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共商共建共享:中国全球经济治理的新理念

  作者:张大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从国际社会看,继2016年11月“一带一路”倡议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后,近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决议,“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首次被纳入联合国决议。这表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再获丰硕成果。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2015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此后,他在多个场合反复论述、深入阐发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及实践价值。“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首次被纳入联合国决议,说明国际社会已对这一中国理念形成了高度共识,中国智库有责任更有义务进一步解读宣介、积极倡导、深入推进。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理念以中国的发展实践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为依据,以国际上一切主张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内心期盼为回应,清晰地勾勒了其时代特征、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这一原则与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共商共建共享”基于中国对时代发展和国际经济大格局的判断,是在经济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情况下提出的解决方案。在今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记者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改革——针对造成当前经济全球化失衡的一系列弊端,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倡导各种经济体特别是体量已经很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机制和制度的创新,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主张以协调应对挑战,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化解分歧,共同促进世界的发展、安全与和平。

  第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福祉不断改善提升的进程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倡导新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时的价值指向和目标体系。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话题。当人类社会面对贫困、疾病、战争、自然灾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时,正走在强国道路上的中国,必须把自己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才能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成为促进全球繁荣发展的共同目标。习近平同志从历史的大逻辑出发提出这一构想,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兼济天下”人文精神的高度体现。

  第三,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是贯彻落实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正确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战争与和平、繁荣与发展等重大课题上,在贸易、投资、金融、科技、信息、创新、消费、全球供应链等很多全球治理领域,还有很长的学习过程。对此,要利用好各种渠道与平台,与各国共商全球发展大计,特别是解决好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与动能不足的问题,制定以共赢为目的的经济调控政策。在共建合作平台方面,中国始终秉持大国的责任担当,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的全球治理平台上,在与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国家、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国家的合作中,积极探讨有利于改进现行管理体系的规则标准,以建立起公平合理、面向未来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中国还以互联互通为重点,与国际社会共建投融资平台,为贫困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提供帮助。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中国欢迎有关国家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搭上顺风车;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一带一路”、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丝路基金等,不断丰富全球和区域经济的合作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呼啸而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共享各国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各种业态、模式的创新和国际产能合作,惠及全球更多的国家和民众,应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要选择。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应该看到,我国当前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仍需提升,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智库全面领会报告精神,凝聚磅礴力量,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新时代要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

  作者: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事件,直面当前全球治理环境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过去五年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取得的成就

  五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就。

  推动构建与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相一致的全球治理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对照现实可见,全球治理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也未能及时反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因此,消除治理赤字是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紧要任务。而如何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如何解决“发展缺位”问题,都是全球治理应面对的难题。过去五年,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比如,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基于西方规则的国际秩序和规则体系;既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又公正合理地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真正构建基于和平、合作和发展规则的,尊重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的,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全球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倡议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方面主动作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包容普惠方向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理念相同的共同体,致力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优势互补、合作互动、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立和完善金砖机制,完善有效开放、基于规则、有利发展的多边国际经济秩序。习近平同志强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要以此为指引,构建不断扩大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朋友圈,建立国际最广泛统一战线,和发达国家一道,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我国仍处于危中有机的国际治理环境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对中国的发展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种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当前全球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主动做好转危为机的工作。

  逆全球化趋势可能带来一定时期的全球不确定性。当前全球性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和竞争加剧。在此形势下,“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推动改善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作出应有贡献。

  全球性新工业革命如何带动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加速,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同时,全球生产率却明显减速,不但增速低于历史均值,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从短期看,生产率减速拖累了全球GDP增速,更为重要的是,全球生产率减速可能将是一种长期趋势,降低全球经济中长期增长水平。劳动生产率变化,一方面与技术进步有关,可用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另一方面也与劳动者素质、人均资本存量等有关,可用劳动生产率与TFP的差额反映。全球劳动生产率减速主要由技术进步减速导致。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人均资本存量、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仍稳步增长,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较大的正向贡献。

  全球经济治理向何处去的困境,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G20杭州峰会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包括“六个首次”:首次全面阐释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要推进全球治理改革,一是需要建立“基于公平”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处理好包容性、共享性、公平性发展问题,推进绿色、开放、普惠、包容、共享的跨境贸易、投资、金融、产业合作。二是需要制定“基于创新”的增长蓝图,解决好实体与虚拟、金融和创新、资源开发和非资源产业、人力和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平衡发展问题。三是需要建立“基于发展”的战略支点,统筹协调好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有增长有发展有共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新时代面临新机遇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应作出怎样的努力,全面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特别要抓住以下重点: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按照上述工作重点,我国积极推动“和而不同”的包容发展,构建新型合作关系,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不断增强创造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的能力。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要带头推动同舟共济而非以邻为壑、相互协调而非孤立主义,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蔓延。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的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新时代呼唤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作者: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这一重大判断,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我国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国际社会希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2016年,我国GDP增长6.7%,经济总量达到74.4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进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达到世界贸易总额的11.5%。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对世界经济的走势影响较大,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

  新时代我国国际感召力明显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提议和方案反应积极。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

  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初在APEC有关会议上发出筹建“亚投行”倡议后,得到了一大批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回应。截至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数量增加到57个。2015年6月29日,《亚投行协定》正式签署,半年后协定生效,亚投行宣告成立;2016年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张;2017年6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二届理事会年会开幕当天,亚投行又宣布批准3个新意向成员加入,至此成员总数增至80个。如今,亚投行成员已遍布各大洲,同时兼顾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实现总体上的平衡。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2016年11月17日,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7年9月,我国已同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互联互通、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合作领域。

  我国对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力。例如,我国与其他四个金砖国家共同发起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对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明显作用。再如,在巴黎气候大会前,中国与美国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为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召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巴黎气候大会后,针对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国与欧盟国家通力合作,公开表达了对《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使其有望继续保持生命力。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应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呼声,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6日 13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独家原创

一图看懂文化产业发展多繁荣?数字告诉你!

五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五年大发展改变百姓“小日子”

收获的喜悦溢满神州,万众瞩目的十九大开幕啦。回顾这几年咱老百姓的小日子,那是真叫一个越过越好。

十九大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你get到了吗?

17日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庹震向中外记者介绍十九大准备工作情况和大会议题。

视频:我是“歪果仁”,我为十九大打call

在盛会召开进入倒计时之际,光明网记者走访了多位外国友人,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