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述评

2017-10-08 03: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海洋强国这五年】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摘自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蛟龙百潜闪耀 世界深海舞台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认识海洋,须向大洋“深蓝”挺进。

  2017年6月9日16时35分,满载着第一次深入海底现场观察的科学家和海水、岩石、沉积物等深海样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6488米的雅浦海沟深渊区回到海面,完成了其自2009年8月出海以来的第150次下潜。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述评

“蛟龙号”离开“向阳红09”准备进入水中。新华社

  从2012年实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海试成功至今,5年来,从太平洋底的海山、海沟,到印度洋底的大洋中脊,中国“蛟龙”的一举一动吸引世界目光。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刘峰认为,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5年来的试验性应用航次验证了它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由此,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正在走向世界深海舞台的中央。”

  “蛟龙号”所创造的“中国深度”使我国快速进入了世界“深潜俱乐部”,同时,极大地提振了我国自主研发深海重大装备的信心和决心。

  2013年5月,“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4000米海试成功;2013年10月,“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助力“大洋一号”船南海海试成功;2016年1月,“潜龙二号”水下机器人成功首潜。5年来,这些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的深海潜水器,与“蛟龙号”一起组成“三龙”装备体系,正式投入业务化应用,成为我国深海高新技术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此外,2012年,我国开始组建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科考船建设迎来高潮,截至2016年底,科考船数量已从19艘猛增至50艘。

  借助这些探海利器,“十二五”期间我国组织开展了18个航次约2700天的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参航人次接近1900人次,参加科研单位超过100家,在深海矿产资源和生物基因资源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成果。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以“三龙”为代表的技术装备全面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不仅助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也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域的话语权。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述评

“向阳红09”工作人员回收“蛟龙号”。新华社

  雪龙探极彰显极地大国风采

  南极,这块世界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对全球各国而言都是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焦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然要在南极治理中承担一个极地大国的责任。

  5年来,怀着探索未知、增进认知与和平利用的初衷,一批批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扬帆远航、前赴后继,将南极科学研究作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要途径。

  2013年12月18日,中山站东南方向约10公里处的冰盖上,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的28名勇士,站在雪地车前共同饮下壮行酒,随后拔营起程前往内陆,他们将建立中国在南极的“第四站”。

  50天后,一座以“泰山”命名的科学考察站在东南极内陆冰盖腹地拔地而起。基于泰山站,我国在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科学考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该地区的陨石收集、地质学、冰川学等科学研究拥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述评

卡-32“雪鹰”直升机在中山站吊运货物。新华社

  “泰山站的建成,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覆盖范围。”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不仅如此,近两年来,我国南极科考队已在南极罗斯海地区完成了中国第五个科考站的选址工作,预计最快2022年建成,届时将进一步优化我国在南极的科考布局。

  2017年1月8日17时35分,一架红白相间、尾翼喷绘着鲜艳五星红旗的固定翼飞机,稳稳降落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的昆仑站。这是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

  时任昆仑站站长的魏福海说,“雪鹰601”实现业务化飞行,南极内陆考察不只有“陆军”,还有了“空军”。连同“雪龙”等科考船的海上支持,中国南极科考由此进入了海陆空立体化时代,考察空中调查和保障能力得到加强,考察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扩展。

  考察范围的不断拓展,同时承载的是一份大国担当。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述评

“雪龙”船停泊在麦克默多湾。新华社

  “一艘载有74人的俄罗斯客船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船舶漂移,船上人员安全受到威胁,情况危急,急需救援!”2013年12月25日,正在南大洋全速航行的“雪龙”船收到俄罗斯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求救信息。

  国际救援,义不容辞。“雪龙”船随即调整航向,极速驰援。2014年1月2日,“雪龙”船抓住有利天气窗口,利用K32直升机将遇险船舶上的乘客成功转送到澳大利亚“极光号”上。

  2017年5月,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中国在南极事务的参与度不断加深。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了几乎所有与南极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机构。

  面对最近5年来的成绩,王宏表示,南极事业的光辉历程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见证,在全球海洋事务中树立起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述评

  海洋新兴产业助力国计民生

  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发达的海洋经济是重要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海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2年至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7.5%,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0.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元,是2012年的1.33倍,占国民经济比重的9.5%。

  其中,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世界最大的潮流能发电机组原来装机容量仅1.2兆瓦。如今,我国的LHD林东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打破了这一纪录,装机容量达到3.4兆瓦。截至2016年底,累计发电17万度,一举使我国潮流能发电装置装机规模、年发电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

  2017年初,中国科学家成功自主研发的“海浪发电机”——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和整套装备设计,不仅获得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三国发明专利授权,还获得法国船级社的认证,标志着这一技术具备了产业化和走向国际市场的技术条件。

  海洋能,这座沉睡多年的蓝色能源宝藏正在被“唤醒”。

  2016年10月1日,三沙市永兴岛千吨级海水淡化厂正式通水,岛民杨丽从水龙头接了一大盆淡化海水,“几年前大家用上了淡化海水,但有时候会停水,现在千吨级海水淡化厂建成了,不用再担心停水了。”杨丽笑着说。

  永兴岛项目仅是众多海水淡化项目的缩影。5年间,在海南、河北、山东、辽宁、江苏甚至新疆,一个个海水或苦咸水淡化项目陆续建成。成千上万的居民和永兴岛上的杨丽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着第一盆淡化的清水从自家水龙头流出。

  对于中国海水淡化从业者来说,让淡化成果惠及百姓民生,正是他们的目标。而今回头看,他们的梦想已经化为现实。

  走向海洋,拥抱深蓝。海洋的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如此密切相关。5年来,我国海洋事业的创新发展让蓝色的“中国梦”越来越近,而海洋也将为点亮世界的中国“火炬”提供源源不竭的澎湃动力。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8日 05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