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屋脊上的夕阳与花朵

2017-09-15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砥砺奋进的五年·西藏新发展新面貌】

  孤寡老人次旦75岁那年,在世界屋脊上有了自己的家。他迷离着老眼坐在窗前,凝视着鲜艳的国旗在初秋的寒风里飘展,听新朋友盲老汉唱着歌,恍惚觉得是个梦。一个娃娃跑过来,递给他一朵格桑花,他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阿里地区社会福利院,让这些特困、残疾、失去亲人的弱势人群有了一个温暖的归宿。

  “大大的福利院”

  “好大好大的福利院!”足球场、游乐场、篮球场……在5岁的藏族男孩桑杰眼里,福利院“大得跑不到边”。和记者的话没说完,如小羚羊一般灵活的他一溜烟跑了,倏忽间又跑了回来,带回一个比他大四五岁的男孩。“还有生态花园休息室、太阳能浴室、会见聊天室……我带你去!”小学四年级学生扎西尼玛骄傲地告诉记者。

  在会见聊天室,每隔一段时间扎西尼玛便能见到来探望自己的舅舅,舅舅看着他在这里一点点长高了。

世界屋脊上的夕阳与花朵

  阿里地区社会福利院内,一个腿脚灵便的盲人和一个眼睛完好却腿脚残疾的人相互依靠,相扶而行。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摄/光明图片

  这个“大大的福利院”建于2015年年底,有52名工作人员,占地面积超过1万亩,教学楼、宿舍楼、生态园等建筑设施一应俱全,设有理疗按摩室、医务室、活动健身区等15个现代化功能区。截至今年8月底,福利院共供养83名农村五保户老人,收养169名儿童。

  老人们感慨道:“这么好的福利院,是用爱建起来的!”

  沉甸甸的爱

  记者走进男生宿舍楼一层的一间宿舍时,一个年轻小伙子正在给孩子辅导功课。宿舍窗明几净,4张崭新的木床上,被褥叠放得像豆腐块,床边的书桌上摆着男孩们帅气的照片。

  小伙子22岁,名叫噶玛班旦,是福利院的儿童生活老师。10岁的巴桑告诉记者,他们都叫他“爸爸”,虽然他只比他们的“哥哥”丹增大8岁,但这些孩子像崇拜父亲一样崇拜着他、依恋着他,而他也把呵护好孩子们脆弱的心灵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爸爸’很幸福,压力也很大。这些孩子太需要爱,我们不仅要照顾他们成长,也要呵护他们的心。”噶玛班旦告诉记者,“要让他们知道,还有党和政府,还有很多人关爱他们。得到爱的人才能学会爱、回报爱,这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

  夕阳尽处爱无尽

  93岁的扎西和84岁的格桑拉姆夫妇坐在一起,正在观看藏语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他们拥有独立单间,藏式风格的家具间距离很宽、方便老人走动,屋内的独立卫生间装有扶手、防止老人摔倒,人性化的细节中饱含关怀。两位老人没有子女,却在这里有了更多的孩子。格桑拉姆喜欢和几个老姐妹去花园休息室晒太阳,趁护理员不注意时悄悄塞给孩子们糖果。

  在福利院的老年护理院,一个护理员照顾10个老人,洗头、修指甲、换床单的时间都有详细记录。“很多‘老小孩’得哄着洗澡、吃药!”护理员德吉曲珍说,“一些老人年纪大了,有些怪脾气,但只要把他们当作父母就好了,他们其实就想和亲人撒撒娇。”“视老人为父母,视儿童为子女”,是这里工作人员的服务宗旨。

  副院长巴桑介绍说:“来到这里,这些老人最担心的‘百年’之事终于放下心了。”他带记者走进一个温暖明亮的房间,里面装修精致古朴,藏式装饰品琳琅满目,音响循环播放着藏族民歌。

  “这是临终老人的最后一站——临终关怀室。”德吉曲珍指着一摞整齐的照片和几条叠放的哈达告诉记者:“这些是老人的亲戚送来的纪念品,我们整理好放在这儿,让福利院的人都记得他们。”

  几年时间,这里已经送走了3位老人。送别时,一屋子的歌声,一院子的思念。

  党旗在飘扬

  福利院的建立源于一个叫作“双集中”的工程。阿里地区民政局局长米玛次仁介绍说,“双集中”指有意愿的五保对象在县级以上机构100%集中供养,孤儿在地级市以上机构100%集中收养,这是西藏自治区2013年开始实施的民生保障工程。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等“治边稳藏”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自治区的民生工作围绕着总书记的思想逐项展开。

  福利院院长江白同时也是院党支部书记,他说:“福利院的成果和进步取决于西藏自治区和阿里地区对工作的统筹布局,也取决于福利院党建工作的带动。”

  “院党支部支的招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让福利院更能凝聚人心。”副院长巴桑介绍说,“‘星级护理员评比’‘谈心员’等机制,让老人小孩对各项服务打分,分数将影响工作人员的考核成绩。”

  2016年9月,运行了8个多月的工作已初见成效。当月全区的“双集中”现场会安排在阿里召开,阿里福利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也得到了更多支持和捐助。

  “党支部就是福利院的旗帜!”巴桑说。

  《感恩的心》

  今年7月,孩子们经常听说的一个在北京的“大哥哥”回来了。

  次仁多布吉,从小在亲戚和噶尔县民政局的帮助下读书,并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了北京一家职业学院学习。在上大二时,他受到了福利院的资助。

  毕业后他决定回到阿里地区社会福利院工作。“我还是怀念阿里的山,我还是忘不了阿里的福利院。”

  “他的专业是养老护理,正好对口!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了,而且这是我们自己的娃娃。”江白院长自豪地说,“这些孩子、老人、残疾人用心感激着党和政府,感激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帮助,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离开这里时,福利院的女孩们为记者合唱了一首《感恩的心》。悠扬的歌声穿透高原稀薄的空气,拂过福利院里的格桑花和老人安详的面容,在阿里的夕阳里回荡。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注:为尊重个人隐私,本文中所有的被供养、收养的老人、未成年人及残疾人,姓名均为化名)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5日 03版)

[责任编辑:石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