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打深井 出精品
——十八大以来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综述
光明日报记者 饶翔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方向。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勉励和嘱托,声声入耳,荡漾心田。
中国作协组织作家采访团在江西永新果蔬扶贫基地采访。 周茉摄/光明图片
和人民一道前进,这是现代以来几代中国作家的精神和道路,也正在成为新时期广大作家的根本信念。在脱贫攻坚战现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线,在深化改革的最前沿,在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活跃着作家的身影。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人民和生活学习,倾心书写人民,倾情塑造英雄,倾力反映人民心声,正在成为广大作家的自觉追求。
“只有到生活的矿井中去,才能挖出煤来”
每个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根据地”,他们扎根于此,执着付出,默默耕耘,辛勤地挥洒汗水,也甜蜜地收获果实。
著名作家柳青的“根据地”是陕西关中农村。为了深入农民生活,柳青定居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树立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标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陕西作家贾平凹,与当年的柳青一样,把笔墨倾注在陕西的土地上,他几乎跑遍了陕南重要的乡镇和村庄。“生活为源泉,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我必须老老实实地生活,不断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只有接受生活的浸染,待提笔时才能写出要写的东西。”谈到近年的长篇小说《带灯》,贾平凹说,想通过小说创作,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了解在那里生活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我这一生可能大部分作品都是要给农村写的,想想,或许这是我的命,土命,或许是农村选择了我,似乎听到了一种声音:那么大的地和地里长满了荒草,让贾家的儿子去耕犁吧。”
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完善深入生活长效机制,引领作家们走向广阔的天地,感受时代脉搏。通过定点深入生活、挂职锻炼、驻村驻户等活动,作家们在群众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对时代和社会的整体把握能力显著提高。
北京作家李迪的“根据地”是警营。没有当过警察却写下很多深受读者喜爱的公安题材作品的他,近几年来,与警察打交道上了瘾。为了写好中国警察故事,他南下北上,深扎警营,采访了数百位警察。扬州、徐州、无锡、湖州、绍兴、广陵、丹东,仅无锡就去了6次。最后,李迪把警察的故事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警官王快乐”。目前警官王快乐已成为警界快乐形象的代表,读者称赞其接地气,李迪说要感谢生活:“生活与创作是一对双胞胎,真实的生活使一切杜撰苍白。”
广东作家陈启文的“根据地”是江河之滨。为采写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他几乎一直在江湖中奔波,沿着黄河、长江、淮河、海河、辽河、大运河、松花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下考察采访,用眼观察,用心思考,行在江河之滨,襟怀国计民生。深入生活,在陈启文看来就是一种追寻真相的方式,“没有深入就没有体验,深入是客观真实的保证,以最切身、最深入的方式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既是一种我们深入了解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人生体验、生命体验,乃至是属于生命的最深刻体验。”
北京作家刘庆邦的“根据地”是煤矿。2013年,他借助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申请去了河南大平矿,这段经历被他写入了长篇小说《黑白男女》。2016年,他再次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到河南省沈丘县刘庄店镇刘楼村深入生活。“在河南大平煤矿定点深入生活期间,连中秋节都是在矿上过的。生活是煤,我们只有到生活的矿井中去,才能挖出煤来。生活同时也是火,只有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采到火种,才能把煤点燃,使之熊熊燃烧,发光发热。”刘庆邦感叹道。
“书斋里写不出这样闪亮的细节”
2013年腊月二十三,正是传统的小年。这一天,河北作家李春雷冒着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严寒,驱车数百公里,前往正定县城,采访习近平总书记与作家贾大山的交往故事。
在正定期间,他马不停蹄,沿着习总书记当年的工作和生活地点,深深体味,反复求证。在贾大山家里,他坐在总书记曾经坐过的沙发上,遥想他们一壶清茶、彻夜长谈的情景;在县委大门前,他反复寻觅,揣摩着他们叠罗汉送别的往事;在凛冽的寒风中,他沿着总书记当年访问贾大山的行走路线,默默地步行丈量……直到除夕的前一天,才回家过年。
随后,他写出《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经新华社播发,被《光明日报》等上千家报刊转发,引起热烈反响。
谈起这篇“代表作”的成功经验,李春雷说完全来自深入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2015年云南作家范稳移师重庆,住进渝北区的一个小区里,像一个重庆人一样生活——买菜做饭,吃小面,烫火锅;在拥挤的车流人流中,从江北到南岸、从渝中区到沙坪坝四处奔波。他在为创作反映抗战历史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做准备——“重新接上地气”。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范稳深感共鸣。“有一种误解,认为写抗战历史小说只要坐在书房里翻翻资料就可以了。其实只要我们走出书斋,就可以发现还有许多的战争亲历者、幸存者健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故事,是对这段宏阔历史最为鲜活的注释和补充。”范稳奔走在这些亲历者、幸存者之间,他以清苦的田野调查努力重建历史的现场。
2017年,30余万字的《重庆之眼》付梓出版,备受好评。“他的历史小说常常是‘笨’的,这是一种饱含历史重量的笨,是大地之笨。”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论道。
为鼓励作家们走出象牙塔,近年来,中国作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组织56个民族作家红色赣州行、丝路文学之旅、“重走长征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文学三沙行等活动。推动作家深入革命老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军营学校、厂矿车间、村镇社区,在扎根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长见识出作品。
“作家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踩坚实大地行走,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着人类的精神高地进发。”2015年12月,在“重走长征路”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发出号召。
参加了京津冀作家赴环渤海经济圈基层采访采风活动的青年作家张楚,被基层社区志愿者们深深打动:一位退休医生10年间义务出诊2000多次,急诊抢救过十几个突发病人;一位大妈替出远门的居民保管钥匙,还编织了600多双袜子送给腿脚不便的孤寡老人;文化馆工作人员为行动不便的小儿麻痹症患者表演文艺节目,并义务开展“为盲人讲电影”活动……这些平凡人做了许多不平凡的小事,温暖他人,快乐自己,几乎每个小故事都能写成一篇动人的小说。
“书斋里写不出这样闪亮的细节”,张楚感叹道:“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让心灵得到彻底洗涤和净化,才有可能写出更宽阔、更深邃的作品。”
“深入生活不仅是积累素材、获得灵感,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6年下半年,青年作家、评论家金赫楠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到石家庄附近的村子去“深入生活”。她信心满满地想要写一部关于当下乡村中“80后”“90后”女性婚恋现状的非虚构作品,为此提前读了很多女性文学、女性问题以及乡土研究的书籍和文章,列了采访进度和写作计划。而当她想要把采访来的故事变成非虚构写作的一部分,她发现困难来了——“我缺少一个灵魂性的东西——我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她这才发现自己深入生活的起点是有问题的:“在‘深入’那段‘生活’之前,我对即将进入的生活与人群已经有了预判和预设,凭着自己的阅读和想象,凭着各种间接经验,而到村里去,似乎主要是为了获取素材,更是为了印证我的那些预设与预判。”
经过反省后,金赫楠试着改变自己“深入生活”的方式,她暂时放下了对这个题目的采访和写作进度,更是从心里放下了一个外来的采访者的姿态和架势,试着让自己变成真实生活在这个村里的一员。这个时候,她对之前那些“无法相信”“无法理解”的乡村青年女性的婚恋现状,才有了一些真正的体恤和理解。
“这段经历让我收获巨大”,金赫楠说:“一个作家深入生活回来,回到书桌前,仍然可以继续自己熟悉的、偏爱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但那个写作主体,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自己。在一线,在基层,在最火热的、本真状态的生活里,一个写作者的文学惯性、思考视角会被刷新,他对世界与自我的观察、理解、表达会被刷新。”
“如何认识生活问题、认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涉及文学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关系,涉及作家的使命和承担,也涉及作家如何在创作中获得和确立一种广阔的、整体性的社会历史视野。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不断作出新的回应的根本问题。”在6月23日中国作协“文学与生活”主题论坛上,李敬泽说:“所以,深入生活不仅是积累素材、获得灵感,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创作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四川作家阿来从史料到现场、从现场到史料多次往返,每一次往返,都使他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体察。
“深入生活是一种重塑自我的深刻体验过程,是向社会、向人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摆脱小我的局促而取得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感受与立场的过程。所以,说到底,深入生活就是一个熔铸大我的过程。”阿来说:“这个过程没有终止的一刻,每一次从书本到生活,也就是从理念到现实的往返,都是一个通向更加深广的艺术世界的可能。”
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沉下来”“融进去”;从“身入”,到“心入”“情入”,中国作家们正以坚定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沉下来”“融进去”——看这些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接地气 打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