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洪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正在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G20汉堡峰会。在中德建交45周年之际,在当今世界面临不稳定不确定性挑战之时,此次访问不仅将为中德关系的未来发展“描绘新蓝图、明确新目标、规划新路径”,还将为中欧合作注入新的动力,更将为世界的繁荣和平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撑。
中德合作演绎“成功故事”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默克尔总理时指出的,中德建交45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成功故事”,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首先体现在双方的经贸合作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德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建交时的仅2.7亿美元迅速增长为2016年的约1800亿美元,增幅超过660倍,2016年中国还首次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投资领域,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对德投资总量近90亿美元,德国在华投资总量约700亿美元,尽管两者之间仍有差距,但中国对德投资潜力巨大,2016年同比增长258.6%并首次超过年度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德国还长期保持了中国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国的地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
更重要的是,经过45年的发展,中德经贸合作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逐渐向能源、城镇化以及创新领域拓展和深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德“创新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中德两个制造业大国开启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之间的战略对接,此次访问期间,双方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达成的合作协议,就是这一战略对接的具体成果。
频繁的政治交往、成熟的沟通机制和日益增进的政治共识,是确保中德合作演绎成功故事的前提。习近平主席已两次到访德国,而默克尔总理任内已10次访华。中德建立起了两国对外交往中独一无二的政府间磋商机制,并已有80多对交流机制覆盖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中德在坚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推进世界多极化建设、维护多边主义原则、主张政治外交方式解决冲突等方面,具有越来越广泛和坚定的共识。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德期间,中德建立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德合作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主席此次访德又让两国关系站上了新的起点,双方一致同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并深化政治互信、加强务实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密切多边配合,推动中德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45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德合作的“成功故事”还将续写华章、精彩纷呈。
中德中欧合作促进世界稳定和繁荣
中德合作的巨大成功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对中欧合作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由于德国制造业在欧洲经济中的整体布局,中德经贸合作的成果给其他欧洲经济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在中国市场行销的德国汽车就凝聚了来自其在欧洲各国工厂的价值,高品质的德国商品也从整体上提升了“欧洲制造”在中国市场的品牌效应。
中德在新能源、城镇化领域合作的成功经验得以迅速提升到欧盟层面,带动更多欧洲国家参与到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中来。在其他领域,中德、中欧合作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中德法治对话已开展多年,在双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与欧盟也已建立起相应对话机制;中欧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的成功实践,也推动了中德人文对话机制的开启。
在中德合作的引领下,欧盟长期保持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之间建立起了以年度领导人会晤为引领、以战略对话、经贸对话和人文交流为支柱、以覆盖各领域的70多个对话机制为架构的成熟、稳定关系,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集团之间实现全方位合作的典范。
中德、中欧合作的规模和成就已经超越双边层面,成为牵动地区和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国际格局经历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背景下,这尤其具有特殊和重大意义。通过在飞速发展中不断应对挑战、推进改革,中德两国都保持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保持了内外政策的连续性,这本身就是对克服不稳定因素的巨大贡献。
在地区和国际局势动荡中,中德都主张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争端,都反对单边主义行径、支持多边合作机制,成为确保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暂时受挫、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形势下,从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中受益的中国、德国和欧洲都有责任“把握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密切合作走共赢道路,来共同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诉求”。在此次G20峰会上,中德、中欧之间能够勠力合作、共克时艰,将是对国际社会能在逆流面前形成坚定共识、推动全球治理朝向健康可持续轨道前进的最好证明。
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中德作为“欧亚大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稳定性力量”,只要继续推动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密切合作,就能够带动中欧关系一道,成为当今世界动荡形势中的稳定之锚和繁荣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