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办,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为主题的成就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全方面介绍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面貌、最新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编者选择两幅参展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展览故事之“香港斫琴艺术的优良传承”
“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味”
展览上有8段视频介绍香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一段介绍了香港斫琴人蔡昌寿对古琴的传承。
香港斫琴师蔡昌寿。资料照片
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琴器对形制、式样、材料等都有严格规范。造琴雅称“斫琴”,是一项流传了3000多年的中华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不少弹琴人都亲自斫琴。
蔡昌寿先生研究古琴工艺多年,他自1993年起开设了“斫琴研究班”,将斫琴技艺授予香港琴人,以求恢复并且延续琴人自制琴器、斫琴自弹的传统。
与他的老师徐文镜先生一样,蔡昌寿的教授方法是口授加示范:一块木材到手,从原木的开料、刨琴面、挖共鸣箱,以至打磨、上漆、张弦等,从头到尾都自己一手包办。
“因为琴文化本身是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风格也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所以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味。”蔡昌寿如是说。
24年过去了,“斫琴研究班”仍是香港唯一的斫琴教学作坊,这种因热爱而自发钻研并推广斫琴的传承方式,在香港亦是独一无二的。
展览故事之“汶川地震救援”
相亲相爱共赴大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香港特区政府迅速派出搜救队伍,前往灾区协助搜救,并派出公共卫生队伍提供支持。医院管理局也派出医疗队和安排志愿医疗人员协助救治地震后的伤者。香港不少民间团体也自发组织救援队伍到灾区参与救灾工作。特区政府在短短两天便获立法会批准,向赈灾基金注资,支持非政府机构为灾区购置应急救援装备和仪器,以及灾区的抗震救灾。
四川大邑县悦来敬老院是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社会福利项目之一。资料照片
地震后短短数天,各界募得的捐款逼近10亿元,志愿机构与政府派出的救援队伍也陆续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全港一天之内举行了百余个赈灾活动。
在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中,香港的参与程度前所未有。香港的东华三院、保良局和香港医学会慈善基金也参与了2013年筹款赈济四川地震灾民的活动。特区政府先后三次获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拨款,共计90亿港元,共援建183个项目。香港团队对受灾之后的孤儿、残疾人等的心理辅导支持,也做了大量细致工作。